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体外条件下鼻咽癌高转移细胞株5-8F与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LEC)的共培养情况,研究LEC与5-8F细胞的交互作用。寻找共培养后,LEC与5-8F细胞的差异表达的蛋白,为鼻咽癌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首先,采用荧光蛋白标记的慢病毒转染LEC与5-8F细胞,用三种方式将LEC与5-8F进行体外共培养,在活细胞工作站下观察两种细胞的形态学以及运动迁移能力的变化。然后分别制备LEC与5-8F细胞培养24h后的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实验观察不同浓度5-8F CM对LEC增殖情况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试验观察不同浓度LEC CM对5-8F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再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LEC(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LEC,GFP-LEC)与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5-8F(red fluorescent protein-LEC,RFP-5-8F)进行直接共培养,经流式分选后采用蛋白质芯片检测共培养前后GFP-LEC、RFP-5-8F细胞差异表达的蛋白。根据检测结果选取Fractalkine与IGF-ⅡR(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receptor)进行差异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验证。最后,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1.活细胞工作站观察发现,在GFP-LEC与RFP-5-8F细胞共培养过程中,有的RFP-5-8F细胞出现伪足,呈长梭状且运动能力增强;有的RFP-5-8F细胞体积变大,出现片状伪足;RFP-5-8F细胞不再紧密排列而是相互分离生长;GFP-LEC围绕着RFP-5-8F细胞呈管腔样生长且增殖更旺盛;GFP-LEC与RFP-5-8F疑似发生胞浆的融合。2.MTT实验显示,共培养24h后,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各浓度的5-8F CM对LEC的增殖效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8h后,10%、50%、75%、及98%浓度的5-8F CM均能促进LEC的增殖(P<0.05);培养72h后,发现只有75%与98%浓度的5-8F CM促进了LEC的增殖(P<0.05)。划痕实验显示,共培养6、12、24h后,各浓度LEC-CM处理下的5-8F细胞迁移距离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3.蛋白质芯片检测后发现GFP-LEC在共培养后,共有328种差异表达的蛋白;RFP-5-8F在共培养后,共有177种差异蛋白表达。IHC染色结果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后Fractalkine、IGF-ⅡR的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GFP-LEC、RFP-5-8F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了细胞的增殖、粘附、迁移等过程。 结论: 1.LEC与5-8F细胞共培养后发生了交互作用,这促进了LEC的增殖以及5-8F细胞的迁移。 2.GFP-LEC与RFP-5-8F细胞的交互作用与肿瘤的转移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