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周围神经损伤是个亟需解决的医学难题,损伤后病残率极高,学者们一直努力制作符合各种损伤机制的周围神经损伤模型,促进及损伤修复研究不断的发展和前进。但回顾既往模型建立的方法中,周围神经复制确切损伤程度、操作技术难度及神经再生修复的优劣之间的困扰,限制着模型及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研究的发展。为此,本研究从解剖学角度讨论并叙述一种新的模型建立方法及思路,即外膜纵行小切口神经完全横断法,简便并稳定的制作周围神经sunderlandⅣ度损伤,直视下完成周围混合性神经束间完全且均等的损伤,降低显微操作难度及时间,避免断端外膜吻合修复时引入的对位不良及局部张力过大,减少外膜内的相对独立环境的破坏。目的:降低模型制作难度,降低模型操作技术准入门槛,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可操作性及重复性,神经损伤再生修复预后良好,填补了SunderlandⅣ度损伤模型的空白,为神经损伤模型使用及选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及方法。方法:1.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实验采用SD大鼠(雄性12周,64只),对比建立经典的完全横断法模型随机均等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即实验组为外膜纵形小切口完全横断法,各32只,对照组为完全横断法。两组操作分别如下。实验组:麻醉满意后俯卧位固定,碘伏消毒后取大鼠右侧下肢股后外侧纵向切口,长约3cm,钝性分离股后肌间隙,15倍显微镜下游离并显露右侧坐骨神经,取梨状肌下缘1 cm处,显微剪纵行剪开神经外膜约3mm,无创显微镊适当牵拉分离外膜暴露神经纤维,适当牵拉神经纤维后直视下锐性完全剪断,予9-0无创线3针缝合神经外膜纵口,逐层闭合创口。对照组:实验组相同方法暴露右侧坐骨神经,相同神经水平刀片锐性离断后9-0无损伤线外膜缝合法缝合。2.行为学检查采用demedinaceli法检查坐骨神经指数(sfi),予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4、8、12周分别检查实验组及对照组组随机各取8只。3.电生理检查术中及术后4、8、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随机各取8只大鼠,采用medtronickeypoint肌电/诱发肌电仪,检测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4.组织学检查:术后2、4、8、12周,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中随机各取8只大鼠,取右侧坐骨神经吻合口两侧约5mm组织,固定、脱水、切片及he染色后送光镜检查。5.masson染色检查术后第4、12周,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中随机各取4只大鼠,取右侧坐骨神经吻合口两侧约5mm组织,脱水切片后行masson染色检查。6.形态学检查术后第12周,实验组对照组两组中随机各取4只大鼠,取材后以神经吻合口为中心修剪成2mm×lmm×1mm组织块,固定、包埋、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7.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spss,chicago,il,usa)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实验表明,实验组显微操作难度及时间明显降低,在结构检查中,术后第2、4周he染色提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出现典型的华勒氏变性,两组间未见差异,术后第8、12周he检查提示实验组髓神经纤维生长及轴突形成明显,术后第4、8周masson染色提示实验组再生神经髓鞘同心圆排列整齐、致密,瘢痕形成少,术后12周行电镜检查提示再生髓鞘形态正常且完整,板层排列紧密,均优于对照组。功能学检查包括坐骨神经指数(sfi)及神经电传导检查,结果提示术后4周内实验组及对照组坐骨神经指数及神经电传导检查无统计学差异,术后4-12周提示坐骨神经指数及神经电传递检查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坐骨神经损伤侧肢体运动及神经电传导恢复检查结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外膜纵形小切口完全横断法模型已成功建立,具备经典完全横断法模型的直视下完全均等等损伤优点,同时大大降低了显微操作难度及时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结果良好,扩充了神经损伤模型中SunderlandⅣ度损伤模型的选择,为神经损伤模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