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辛油田营26块投入开发已有30多年历史,仍然存在储层地质模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等问题,制约了油藏进一步的开发挖潜。本文利用取心、测井和开发动态等资料,综合运用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和开发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沙二段及东三段储层进行了砂层组划分、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储层二次测井解释模型,处理了128口井的测井资料,并进行了储层非均质性、流动单元和地质模型研究,建立了该区的构造模型、储层概念模型、储层参数模型及流体模型,总结了剩余油的富集规律和控制因素,提出了挖潜方向。
东三段为河流相沉积的储层,发育河道主体、天然堤、决口扇、漫滩等微相类型,储层物性好,边缘相带的砂体层内泥质夹层发育、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中心相带的河道砂体厚度大、夹层少、非均质性弱。河道主体发育E类流动单元,向两边渐变为Q类、P类流动单元,F类流动单元主要发育于边缘相带及砂体边缘部位。沙二段为三角洲相储层,发育水下主干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席状砂等微相类型。河道中心微相带的层内发育厚度不大的钙质夹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弱,主要为E类、Q类流动单元。河道边缘微相带砂体厚度减薄、层内泥质夹层增多、非均质性强,发育P、F类流动单元。沙二段储层物性较东三段差,但有效厚度大,为主力储层。营26块剩余油受沉积、构造、注采井网、开发层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在含油断块高点附近、断层夹角处、东三段河流相厚油层顶部、储层物性相对较差的边缘相带富集,建议采取补孔、调整开发层系、完善注采井网等挖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