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氧化法强化剩余污泥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及污泥减量化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利用细菌通过生物质产生电能的新方法,其产电性能受反应器构型、电极材料、基质的直接影响,底物因能为MFC中的产电菌提供能源,被认为是影响MFC产电最重要的因素。为提升底物中能被产电菌利用的物质含量,本实验采用低温热解与过氧化氢结合的热氧化法对污泥进行破解,因过氧化氢在氧化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所以热氧化法与MFC技术的结合值得期待。为此,本实验将热氧化法预处理后的污泥作为MFC燃料,分析污泥水解后性质的变化,且分析温度、时间、pH、过氧化氢投加量对污泥水解的影响,并对MFC的产电性能进行研究与分析,为环境保护与能源回收提供一种新方法。温度升高,使SCOD、蛋白质、多糖的含量逐渐升高,在100℃时,三者含量升至最大,分别为3897、2230、312 mg/L,是未处理污泥的23、8、20倍。随时间延长,细胞内有机质不断溶出并水解,使液相中SCOD、蛋白质、多糖不断增加,但水解大部分在30min内已经完成,继续加长时间对污泥的水解作用影响不大;pH值升高,过氧化氢对污泥的破解效果越好,其氧化性在碱性条件下高于酸性环境,在pH=13时,SCOD含量为3676 mg/L;在投加量低于100 g/kg TSS时SCOD的溶解速率较大,随后减缓;当投加量为300 g/kg TSS时,SCOD含量达至最大3687mg/L,是未处理污泥上清液的16倍。在继续投加过氧化氢,SCOD的含量有些微降低,蛋白质、多糖的水解趋势与其类似。正交试验表明,在80℃,30min,pH=11,300 g/kg TSS H202时的水解效果最佳,SCOD、氨氮、硝酸盐氮、蛋白质、多糖,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达到未处理前的17、19、21、2.2、4.6和3.8倍,VSS/TSS由41.67%下降至22.66%,上清液中有机物的含量均得到了相对较大的提升,且对污泥减量化有较好的促进效果,为接下来热氧化法预处理剩余污泥产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将预处理后的污泥上清液作为燃料,MFC的产电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提升,在100℃时,MFC的输出功率共增大112 mW/m3,内阻共降低了 430.32Ω;热氧化法在30 min已完成90%的水解,在90 min时,MFC的输出功率增大了 176 mW/m3,内阻降低了 284.39Ω;随pH升高,SCOD、蛋白质、多糖的含量升高至最大,分别为3676、2587、349 mg/L。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在pH=11和pH=9时出现下降,氨氮和硝酸盐氮随pH升高而递减,在pH=1时有最大溶出量197、89 mg/L。pH=1时,MFC的最大输出功率增大101.9 mW/m3,内阻降低354.95Μ;过氧化氢的投加量在500 g/kg TSS时,MFC的产电性能最优良,最大输出功率增大125 mW/m3,内阻降低120.27Ω。MFC的产电性能并非和污泥预处理后有机质含量完全一致,在pH变化时尤为明显,可能是pH值的增加导致水解反应剧烈,上清液中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低,水体中多为大分子有机物,难以被产电菌直接利用而导致产电低,但MFC的产电性能在温度、时间、H202投加量变化时与液相中的有机物含量确是一致的。总体来说,MFC基质中有机物的含量对MFC的产电性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MFC基质中有机物质的含量越高,可被产电微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就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电微生物的繁殖与发育,提高了产电微生物的产电活性,增加了其传递电子的效率。
其他文献
商用车相对于乘用车,由于行驶环境主要为高速公路以及省道等封闭化道路,在智能驾驶的推广上显示出明显优势。电液耦合转向系统是商用车路径跟踪横向控制的执行机构,该系统存在参数时变、响应滞后以及模型不确定性等问题;另外,商用车相对于乘用车,转向过程中容易发生侧倾失稳,主动抗侧倾控制虽然可以提高侧倾稳定性,但由于车辆的横向动力学和侧倾动力学通过横向-侧倾惯性积相互耦合,车辆的侧倾动力学受横向控制系统转角输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氢能被认为是替代矿石燃料的清洁能源。电解水产氢是一种绿色制氢的方法,而优化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开发合适的电催化剂。目前
法尼烯(farnesene)是植物果实和花香的主要挥发成分中的一种倍半萜类次生代谢产物,在化妆品、香料等领域被广泛应用。法尼烯的氢化物法尼烷是一种新型清洁燃料,在生物柴油开
本文在分数阶Soblev空间上定义了与原范数等价的新范数,并以其为工作空间构造了一类脉冲分数阶p-Laplacian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能量泛函,进而利用变分方法中的临界点定理获得
凸优化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且凸优化已经广泛应用在许多学科领域中.经典的可微凸优化问题是建立解的最优性条件,Fritz John最早给出了最优性必要条件.针对凸规划
本试验通过盆栽试验,以黄瓜(密刺6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石灰性土壤上硅对Cd胁迫下对黄瓜的光合作用、抗氧化酶系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产量品质、镉的形态及转运的影响,结果
放线菌作为一类珍贵的物种资源,已经在生物医药领域表现出了非凡的应用前景,目前市场上已知的抗生素类化合物,由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生的占60%。由于普通环境放线菌资源被不断挖
上扬子北缘震旦系-下寒武统是了解扬子板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构造格局演化的重点层位,也是四川盆地未来油气勘探的主要战场。然而,目前对该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地层划
环境污染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包括四环素(TC)等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地下水层的严重污染,亟待发展经济且高效的处理技术。光催化技术可在光催化剂的存在下利用太阳能降解水体中难降解的有机物,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其中,高效光催化剂的研制是关系到光催化技术能否实用化的关键。在目前众多的光催化剂中,不含金属的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具有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且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极具
对碳材料进行非金属掺杂可有效调变碳材料的形貌、电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其中氮掺杂纳米碳材料研究得最为广泛,已被证明是良好的非金属催化剂及金属催化剂载体。与氮掺杂相比,将原子半径较大的硫、磷原子掺入碳材料晶格中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于比表面积较小的多壁碳纳米管而言,文献报道的硫掺杂水平仍停留在1%左右。因此,实现硫、磷等杂原子的高效可控掺杂,仍是研究者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以制备较高含量硫掺杂的碳纳米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