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和急剧的双重转型,社会不公、弱势群体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社会学领域,学者们从社会结构、社会分化、以及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等角度业已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主要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对中国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一般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出发,指那些因自身的、自然的、社会的原因,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能力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经济社会生活标准,而需要依靠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改变其“弱势”状况的人们。 社会公正是指社会的一种符合人的本性的、符合社会发展基本宗旨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准则。规定着社会成员具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着资源与利益在社会群体之间、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适当安排和合理的分配。公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现代社会的公正以平等、自由和社会合作为公正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石来制定公正的具体内容和规则。 从我国目前的弱势群体的状况来看,弱势群体的规模较大,他们主要包括贫困的农民、城市失业的贫困人员、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经济上贫困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性弱势群体中大多数是我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产物,有很强的同质性、群体性,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是社会不公的产物。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解决中国弱势群体的问题要立足中国实际,建立符合中国社会需要的公正思想和具体内容,要完善保证公正的社会制度,既要注意调剂原则,又要防止平均主义思想的回潮,要正确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制定有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政策时,不能将政策目标仅仅局限于消极的补偿与救助,而应与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整合结合起来,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给弱势群体以基本的经济生活保障,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建立和完善积极扶持弱势群体发展的社会政策体系,促进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机会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最终,缓解中国弱势群体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