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铝合金摩擦塞补焊接头成形机制、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cc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摩擦塞补焊是一种新型固相补焊技术,在运载火箭推进剂贮箱的焊接制造中具有重要应用。本文针对运载火箭推进剂贮箱结构用材2219-T87铝合金,通过焊接工艺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摩擦塞补焊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大量摩擦塞补焊工艺试验,获得了2219-T87铝合金母材及不同焊缝的优化焊接工艺,得到了无缺陷接头。结果表明:通过在背部增设带有导孔的垫板和调节焊接工艺参数,可改善焊接过程中的材料流动和摩擦界面受力,并成功消除了塞补焊接头的根部缺陷。所得到的无缺陷接头和优化焊接工艺为后续组织性能研究及该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建立了2219-T87铝合金摩擦塞补焊过程有限元模型,通过接头成形和热循环测试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分析了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过程中材料流动、温度场及应力应变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接头的温度场和应力应变场沿厚度方向呈现显著不均匀性;材料流动不充分和界面法向力不足是导致接头产生未连接和弱连接缺陷的主要原因。计算结果为深入理解焊接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影响、揭示塞补焊接头成形机制和指导焊接工艺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针对2219-T87铝合金母材和不同焊缝摩擦塞补焊接头的组织特征及其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讨论了焊后热处理对接头组织和缺陷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塞补焊接头可分为塞棒区、塞棒热力影响区、再结晶区、热力影响区、热影响区和母材区六个部分。连接界面发生再结晶,实现了冶金连接,但接头上部和下部存在明显的原始界面连接线;再结晶区呈现细小的等轴晶粒,晶粒尺寸低于10μm。连接界面附近区域中θ’相大量溶解,并形成尺寸较大的θ相。热处理后,再结晶区和热力影响区晶粒发生异常长大,部分θ’相重新析出,原始界面连接线显著改善。针对2219-T87铝合金摩擦塞补焊接头的力学性能和断裂韧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焊后接头软化区的硬度为85-95 HV;接头拉伸性能沿厚度方向呈现显著不均匀性;室温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为310-335 MPa和4.5-7%,低温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均高于室温;热处理后,室温和低温抗拉强度显著提高,但断后伸长率严重降低。接头再结晶区和塞棒中心的低温断裂韧性均优于室温,热处理后接头的室温和低温断裂韧性均严重下降。
其他文献
Ni3Al基高温合金凝固组织复杂,其最终使用性能与其凝固组织形成与演化过程密切相关,系统阐明宽冷却速度范围组织演变和相变行为,对理解Ni3Al基合金凝固行为,以及非平衡凝固工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选用Ni3Al基合金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具有较低凝固速率的常规凝固工艺与真空铜模喷铸急冷凝固和雾化快速凝固技术,对比研究了该合金从较低冷却速度凝固到快速凝固过程的合金组织演变行为及相变机
高熵(HE)合金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的低温断裂韧性及良好的抗高温软化能力,在工程材料等领域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当前新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采用高熵合金多组元的设计思想,设计具有高熵特性的非晶合金,是金属结构与功能材料的新兴研究方向。本论文以FeCoNi合金为基础研究体系,选择前过渡族元素(Cr、Mo、Nb)和类金属元素(B、C)等作为添加元素,设计高熵非晶合金;通过熔体快淬法、铜模喷
钛/铝异种材料构件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和武器装备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结合工程应用需要,开展在CMT电弧增材制造条件下,钛与铝异种材料结合机理与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首先,开展了Ti-6Al-4V钛合金与Al-5Si铝合金异种材料结构的CMT电弧增材制造试验研究。研究发现:Ti-6Al-4V/Al-5Si异种材料样件的钛/铝反应层包括Ti7Al5Si12连续反应层和Ti(
MgB2和FeSe都是进入21世纪后发现的新型超导材料。二者虽然具有各自独特的超导特性,但是从材料制备角度来说,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1)结构简单,均为二元金属间化合物;2)组分元素价格低廉且毒性小;3)都属于典型的组元熔点相差大且相互反应活性弱的二元体系,此类材料主要通过粉末烧结制备而成。前期研究表明,金属掺杂对MgB2和FeSe这一类简单二元超导材料的烧结成相过程、烧结微观组织以及超导性能
熔融沉积(FDM)制造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增材制造技术。由于FDM产品的机械性能,尤其是产品的抗拉强度和翘曲变形量对功能部件非常重要,而成型参数对产品性能起着决定作用。因此研究成型参数对FDM产品机械性能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可为成型过程中参数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以打印满足使用要求的产品。本研究从理论角度探究了成型参数与产品抗拉强度和翘曲变形间的理论关系,围绕该研究点,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
荧光共轭分子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生物传感等方面。从分子层次上设计和调控荧光共轭分子的结构,有利于改善材料的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质、晶体结构等,为新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论文主要围绕含芘和硼氮稠环基元的新型荧光共轭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开展如下工作: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芘为核的两亲性树枝状分子,系统地研究了它们代数依赖性的自组装行为和DNA凝聚行为。由
CAP1400型压水堆(PWR)核电机组是在消化、吸收、全面掌握我国引进的第三代先进核电AP1000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功率更大的非能动大型先进PWR核电机组。离心铸造的长尺寸的CF8A奥氏体不锈钢被用作CAP1400核电机组一回路主管道的建造材料。为了优化性能并允许在恶劣的使用条件下运行,本文系统研究了CF8A奥氏体不锈钢及Inconel52M/CF8A奥氏体不锈钢异
铣削加工是制造业生产中常用的加工方式,装备制造和加工工艺是影响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的关键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并/混联机床以其可重构性、高柔性、高效率等特点被应用在铣削加工中。然而加工过程中的自激颤振仍然是制约加工效率和工件质量的关键因素,受加工参数及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因此考虑混联机床的加工位姿、刀具类型及工件类型对铣削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建立准确高效的稳定性预测方法,研究铣削颤振被动控制的策略具有
Sanicro 25新型奥氏体耐热钢在700℃/35 MPa超超临界机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焊接是保证其连接的关键性技术。本文以循环应力为纽带,结合显微组织分析和循环变形行为,围绕位错和沉淀相的交互作用,系统研究了Sanicro 25钢及其焊接接头循环硬化的显微机理并建立了循环硬化模型,揭示了循环损伤的显微机理,建立了基于显微组织的疲劳寿命解析模型,为疲劳工况下材料设计,疲劳失效机理分析和疲劳寿
随着陆上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海洋油气开采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开发适用于深海服役环境的管材成为海洋石油能源利用的当务之急。海底管线的服役环境较陆地更加复杂多变,因而对海洋用低合金高强度管线钢的要求更加苛刻,要求其具有优秀的综合力学性能、抗腐蚀能力及焊接性能。本文针对低合金高强度管线钢连续冷却及热轧后复相组织形成规律、复相组织调控机制及力学性能优化、硫化物应力腐蚀断裂过程及其环境因素影响等方面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