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空间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发生改变,进而带来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影响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空间扩展/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指导区域城市化健康推进,促进人地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北京市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并收集相关年份全市及各区县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构建、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数据分析和空间表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综合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建立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综合评价模型,并借助GIS技术的空间表达功能,对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辨析。本题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199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土地利用偏重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从累计转入面积来看,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建设用地转入面积最大,其次为以保护生态环境目的的林地,且两者的年变化幅度趋势变缓;从累计转出面积来看,耕地转出面积最大但其变化幅度明显变小,减少的耕地面积主要转为建设用地。(2)199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农业总产值、单位农用地农业产值、工业总产值、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3)199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压力指数、土地利用状态指数、生态环境响应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综合评价指数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特征与各区县主要的地形、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承担的主要的城市功能有关。(4)在土地利用总量、类型和结构变化等内生变量中,建设用地的高速扩展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变化影响显著;各类生态用地中,耕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最大,林地增加正向影响最大;生态用地总量和结构中,总量减少是引起生态环境负向演化的主要因素。(5)在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发展等外生变量中,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增大是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响应负向演化的重要因素;城市化水平对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变化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响应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