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Z2CND18.12N奥氏体不锈钢是压水堆核电站稳压器波动管主要用钢,长期服役于高温、高压、腐蚀、辐照等恶劣环境,易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发生疲劳损伤。理解其疲劳损伤机理并评价其损伤程度对于预测裂纹的起始位置、理解其萌生和扩展行为十分关键,同时也是保证核电构件安全运行的迫切要求。本文主要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EBSD)技术对Z2CND18.12N奥氏体不锈钢循环变形损伤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EBSD技术对材料晶体取向分布进行分析,通过晶体取向和驻留滑移带信息推演出激活的滑移系。分析了晶体取向对激活滑移系的影响,发现最大Schmid因子越大的晶粒内越容易产生驻留滑移带,然而激活的滑移系只有80%满足Schmid定律。不满足Schmid定律的主要为小尺寸晶粒。同时,在整个疲劳加载过程中,尺寸较大的晶粒内驻留滑移带产生的较早,当加载至3500周次还未产生明显驻留滑移带的也主要为小尺寸晶粒。说明Z2CND18.12N钢疲劳损伤不仅受晶体取向的影响,晶粒尺寸的不均匀也必须得到重视。(2)讨论了常用的EBSD损伤评价参数。其中,花样质量能够反应材料力学损伤过程内部微缺陷的变化,局域取向差和应变分布图可以反应损伤过程中材料微观塑性应变的变化。对Z2CND18.12N钢的疲劳损伤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花样质量随着损伤的增加而降低,局域取向差和最大取向差都呈增大趋势。其中,最大取向差对损伤更为敏感。(3)微区损伤分析发现,受晶粒间位向关系和晶粒所处环境的影响,晶粒内塑性应变分布并不均匀,倾向于在晶界和小尺寸晶粒附近增加,表现为局域取向差值较大。这与位错滑移是否被阻碍有关,而与表面滑移带的数量无关。在多晶粒的交点和小尺寸晶粒附近,多个晶粒内的滑移被阻碍,导致局域取向差变化较大。但当小尺寸晶粒与小尺寸晶粒相邻时,尤其是当相邻晶界长度与晶粒尺寸相近时,晶界长度的影响减弱,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粒间的位向关系起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