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遥小说自身带有独特的“史诗”价值,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两部作品,成就了路遥在中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路遥以深邃的理性洞察现实和真实的笔触记述历史和历史中人的经历。其小说的核心意识是“城乡交叉地带”,本文认为“城乡交叉地带”不单是地域空间的交叉地带,更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交叉地带,在这里集结了各种关系、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城乡交叉地带”这一独特的视角去揭示人的一种矛盾的生存状态。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高加林、孙少平处于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他们在不断地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通过这些乡村知识青年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在历史、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困境,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反思现实中的自我。全文分为四部分:“城乡交叉地带”的特征、“城乡交叉地带”人物的生存矛盾、生存困境及“城乡交叉地带”人物的生存启示。通过“城乡交叉地带”这一矛盾的地域空间来分析其中人物的生存状态,最后生发出这些人物的生存启示。第一部分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特征,包括地域空间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城乡交叉地带”是一个矛盾的地域,其对立统一体现在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融合冲突之中、现代意识和传统观念的文化对立渗透之中。它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缩影,史诗般忠实地记录着社会的改革之路,表现这一丰富多彩的生活领域的诸多矛盾及所具有的历史内涵。在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变化,其中以城市与乡村的变化最为巨大也最具代表性。第二、三部分为“城乡交叉地带”人物的分析,包括人物的生存矛盾和生存困境两个方面。社会历史的变革与发展也在人的精神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这一切都在高加林和孙少平身上体现出来。如果将“城乡交叉地带”停留在文学或社会领域去思考,那可能会忽略它更深广的意义。它是人的矛盾生存的集结地,展现着生活在其中的乡村青年知识分子高加林和孙少平的矛盾人生,他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觉醒、挣扎、妥协和流浪,渴望掌握自己的人生命运却最终又无法掌握命运的真实生存状态。只要人存在就必然有人的需要的存在,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发展的个体内部动因,但是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产生,也必须要在社会中去实现。人的生存状态就寄于这种个体与社会的矛盾统一中。高加林和孙少平他们处在特定的时空,在城市——乡村辗转往来,面对着城乡身份的鸿沟、城乡文化的分裂和个体选择的两难。在梦想与现实中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在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中张显着个性、在现代与传统的对立中坚守着自己的人格信条、在他们身上也显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在不断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承担结果、在强大社会力量下精神的分裂和在漂泊的无根感下的精神流浪。第四部分是“城乡交叉地带”人物的生存启示,包括精神家园的追求、孤独苦难的历练和人生价值的闪耀。人应该要不断地冲破限制,在孤独和苦难的历练下领悟人生的真谛,建构终结精神流浪的诗意安居之所,寻求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目标,但人生的价值不单是这些目标的实现,更是用不懈的行动去追求理想的过程。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超越的历程,不仅面对当下还要面向未来,不仅在于现实更在于精神,即人在超越自己的现实与过去,超越苦难与孤独,超越现实、超越束缚、超越人生。本文通过路遥作品中的“城乡交叉地带”及其人物的分析,综合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将人物个体的生存矛盾放在更加深刻、广阔的城乡变革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去审视。通过特定历史时期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分析,从而展现出其中带有普适性意义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