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动留针术”治疗中风后上臂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比较“动留针术”与“挛三针”的治疗差异,探讨中风后上臂屈肌痉挛治疗的优化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上臂屈肌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 0例)和对照组(30例)。在西医内科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动留针术”治疗,对照组予以“挛三针”治疗,两组以2周为一疗程(周末不行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估表(MA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ADL)、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表(FMA)评估患侧上臂肌张力情况以及对日常生活改善情况,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两组在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差异。观察两组患者的实验室生化指标,以评估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脱落1例(自行退出),最终完成59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1)在临床疗效评价上,两组均效果显著(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MAS等级均降低(P<0.01),“动留针术”组更优(P<0.05)。(3)治疗后两组在ADL评分均显著增加(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后两组上肢FMA评分中均明显升高(P<0.01),“动留针术”组效果更显著(P<0.05)。(5)在安全性评价中,治疗组有1例出现上臂轻微疼痛,对照组有1例出现轻微恶心汗出,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两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变化,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留针术”治疗中风后上臂屈肌痉挛疗效明显,较“挛三针”在MAS等级降低、上肢FMA评分升高方面更优,并可增加患者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