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经处理的富含N、P的生活污水和农业上未被利用的N、P大量排入水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蓝藻爆发。如果能够对蓝藻加以有效利用,则既消除了藻类带来的污染,又可以变废为宝。但是蓝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直接将蓝藻发酵会产生较多的H2S气体,对发酵设备产生一定腐蚀作用。本实验的目的在于分离出好氧脱硫菌株和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利用这些特殊的微生物来改造蓝藻,最终将蓝藻中的硫转化为硫化氢,从蓝藻中除去,从而消除在蓝藻资源化过程中由于硫造成的腐蚀性及污染,提高蓝藻中碳氢的比例,以便对蓝藻进行后续的高效率利用。从淮南平圩发电厂周围的土壤和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具有DBT去除能力的菌株S4,经过16S rDNA的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S4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菌株S4在培养24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DBT去除率也达到最大;菌株S4最适脱硫温度为30℃,最适pH值在6-8之间;菌株S4的最适生长碳源为乙醇,菌株S4在不同氮源下均有较高的生物量,菌株S4的生长情况收氮源的影响不大。通过响应曲面优化实验,分别从多个影响脱硫菌生长的因素中筛选出对菌株S4生长影响显著的三个因素,并对各个因素的水平进行优化,实验表明:菌株S4的三个显著因素的最优值分别是:乙醇2.05g/L、牛肉膏3.0g/LKH2PO4·7H2O 1.05g/L。借助软件的优化分析和计算,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以预测生物量;对回归方程进行的实验验证表明,由方程预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真实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低于1%。之后从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污泥和巢湖底泥中分离筛选出具有硫酸盐还原能力的菌株R1,并对它进行16S rDNA的序列分析鉴定菌株R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菌株R1培养24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而培养72小时菌株R1的硫酸盐还原活性才达到最大值其中,加了Fe2+的培养基中,硫酸盐还原菌生长明显好于在不加加了Fe2+的培养基中,硫酸盐还原率也明显高于在不加加了Fe2+的培养基中。在所考察的温度范围内,无论培养基中是否含有Fe2+,菌株R1的最适生长温度和最优硫酸盐还原温度都是30℃,在所考察的pH范围内,菌株R1在pH6.5-9范围内生长较好,菌株R1最佳硫酸盐还原pH值是在6.5-7.0之间,R1生长所需最适的硫酸亚铁浓度时1g/L,过高无益。菌株R1最适生长碳源和最优硫酸盐还原的碳源是乳酸钠,最适的氮源是酵母膏+氯化铵。在所考察的硫源范围内,菌株R1可以利用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但不能利用亚硫酸盐和硫化钠。通过响应曲面优化实验,分别从多个影响菌株R1硫酸盐还原活性的因素中筛选出对菌株R1硫酸盐还原活性影响显著的三个因素,并对各个因素的水平进行优化,实验表明:菌株R1的三个显著因素的最优值分别是:乳酸钠0.95g/L、氯化铵0.14g/L和FeSO4·7H2O 0.13g/L。借助软件的优化分析和计算,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以预测生物量;对回归方程进行的实验验证表明,由方程预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真实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低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