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值莎士比亚去世四百年,但其作品在文学宝库中散发出的光芒却经久不衰,他作为语言大师所使用的修辞是极其丰富的;曹禺作为中国话剧创作的领军人物,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对其作品的研究和在舞台上的演绎也是历久弥新,两者具有一定的对比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将两位语言大师的代表作:莎翁的四大悲剧和曹禺的《雷雨》、《日出》进行对比研究。此外,视觉感知自古希腊时就被重视,甚至有学者指出人类80%-95%的知识信息来源于眼睛。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眼睛不再仅仅作为人体的一个器官,更是人们认知未知事物的途径。Lakoff&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事物的手段,我们生活中充满了隐喻,这就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出发,以莎翁的四大悲剧和曹禺的《雷雨》、《日出》为语料,研究其中“眼”的修辞,此外以卞之琳、朱生豪和梁实秋的译本作为参照探讨“眼”在作品中的翻译。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在曹剧中关于“眼”的语料和使用比莎剧中的要灵活和丰富的多;并且语言上的修辞与思维上的隐喻认知是分不开的,修辞以隐喻认知为基础,隐喻认知通过修辞表现出来。最后在翻译上,在考察不同隐喻映射中的“眼”的翻译后发现,由于是关于“眼”的翻译就必然涉及到“眼”是否译出,因此就将关于“眼”的翻译策略分为两类:直译和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