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与西藏农民生活——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娜嘎村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engqi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大众传媒与乡村社会发展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西藏的农村,大众媒介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尤其是电视,作为高效的信息传载工具已影响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对整个传统文化的看法,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大众传媒赋予文化传承和变迁的影响。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的理论和范式,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那嘎村为个案,对电视与西藏农民日常生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试图探讨电视在西藏农村社会文化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剖析电视对西藏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其方式,并对此进行详实的文化阐释。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为调研地点的介绍,着重介绍了该村的信息环境,并说明选择这个村庄作为调查对象的原因;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的重点,其中第三章为媒介的发展,主要介绍了传播媒介形式和内容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地的传播状况,为后文的展开做铺垫;第四章为变与不变,从结构(家庭、社会、宗教,青少年群体)和个人(衣食住行、闲暇生活、个人观念)两个层面,对电视所带来的变化与当地所保持的不变进行了详实的民族志阐述,并对村里三种类型的村民的电视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第五章是文化阐释下的电视,从文化自觉、文化坠距等角度对所描述的变化与不变进行阐释;第六章为结语,总结电视与西藏农民生活的关系,反思现代文化背景下藏族文化的发展与生存。   笔者认为,在西藏农民生活中,电视一方面促进乡村现代化,一方面又重新整合了传统文化。电视与村民的生活处于相互建构的过程中,村民按照自己的方式将电视纳入日常的生活,同时村民也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结构以适应电视。
其他文献
汉代是“罪己诏”形成与盛行的时期,两汉在400多年的历史中,共发布了80份“罪己诏”,其中有45份“罪己诏”是因为灾异而下达的,其他的“罪己诏”也包含了丰富的灾异思想,作为一种
本文是基于对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田野调查,从文化特点和文化变迁,着重研究哈萨克族的婚俗变迁,从而为哈萨克婚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变化与适应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本研
本文写作的出发点,也是本文的预期价值是期望找到一种捕捉一个民族基层群众的国家想象现状的范式,从而为国家与该民族的互动提供参考性指导。国家认同是高层次的意识形态,只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