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第四纪科尔沁沙地古气候变化的黄土记录

来源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ao_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科尔沁沙地南缘两个砂-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进行了年代测定。同时,结合地层特征、粒度、磁化率、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等气候替代性指标的分析,对风成沉积记录的晚第四纪科尔沁沙地的古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晚第四纪以来科尔沁沙地的古气候经历了多次万年一千年级的干湿交替波动。相应地,沙地自然环境也经历了干冷多风的干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暖湿润或温凉稍湿的森林草原、疏林草原的多次变化。特别是在147 ka B.P.前后、142 ka B.P.左右及107 ka B.P.前后,沙地古气候和古环境均发生过重大转变。   粒度替代性指标的变化、特别是>63μm的砂粒含量,可以较为清楚地反映出沙地古气候的干湿变化及沙化过程,可以作为反演沙地古气候变化及沙化过程的直接指标。磁化率和有机质含量也可以较好的反映沙地的古气候干湿变化,但与磁化率相比,有机质含量可能对沙地古气候干湿变化的反映更为敏感,因而,可能更适宜于作为沙地古气候环境演化的替代性指标。碳酸盐含量虽然不如粒度、磁化率及有机质含量指标对沙地古气候变化那样敏感,也不具备高分辨率的意义.只代表某个较长的时间段(104a)夏季风强度的平均状况,但其可以恢复沙地的古降水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沙地古气候的干湿状况,也可作为反映沙地古气候变化的指标。   科尔沁沙地的古气候变化及环境演化过程,是晚第四纪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的反映,也是全球冰期一间冰期气候波动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体现。当然,由于受测年数据及区域因素等的影响,这还需以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苏铁缘蕨属(Cycadicotis)是潘广先生首先在辽西中侏罗世的海房沟组中发现并命名的。按照植物学命名法潘广先生的发表是无效的。李杰儒(1983)重新描述并有效发表了苏铁缘蕨属,发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基于主题精选高考真题作为阅读材料,同时以整体式阅读和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高考真题融入高三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英语学科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根本保证,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在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革命过程中,革命或建设的道路是否正确,对于革
学位
鞍山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城区岩溶塌陷灾害严重,严重影响了城建的总体规划和土地的合理利用。为了给鞍山城区的建设规划提供地质依据,本文对鞍山城区岩溶塌陷区域危险性进行
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及其引起的环境问题是目前国际地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界共同关注的全球科学问题。耕作土壤作为全球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对其研究可以加深对整
毛泽东同志早就对我们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再次把
本文以2-4cm为间隔对岱海湖心的两根沉积岩芯进行了粒度组成分析。岱海沉积的粒度组成可以作为湖区季风降水的代用指标,即:粉砂含量的增加和中值粒径的增大反映湖区降水强度的
海南省两个“三讲”教育试点:省农业厅、琼海市的试点工作已经顺利结束。这两个试点单位,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指示精神,严格按照省委的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整风精神,
本文论述了三江盆地绥滨坳陷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三江盆地绥滨坳陷是一个晚中生代发展起来的由多次构造作用叠加所形成的叠合盆地,盆地经过3次不同背景下伸展阶段和3次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