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音义结合的、语法上定型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王德春,1997)。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掌握语言的关键。没有词汇,也就无所谓句子,更无所谓语言,语言学习离不开词汇知识的积累和词汇量的扩充。又正如语言学家singer所说: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对词汇含义的理解占阅读能力的39%,单独词汇量对了解文章中的词汇含义起47%的作用,词汇辨认占阅读速度28%的比例”(引孙兴文,1998)。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泛读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英语泛读课是高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普遍设置的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两年的学习中,其英文阅读速度能够达到每分钟120-180个词,能够读懂中等难度的各种英语材料及文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和情节,并能够进一步根据所读材料进行推理分析。因此,泛读课程的设置目的应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能以较高的速度阅读文章达到正确的理解程度。广泛的阅读确实对词汇的习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词汇习得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在泛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从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好的学生表现很优秀,差的学生学习很吃力;学生的课堂反映不同,有的班级课堂反映活跃,有的班级非常沉闷;然后从老师这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教授学生词汇,另一方面由于时间有限,又不可能把大量的时间投入词汇教学。针对这一现象,国外有学者着手研究泛读教学中的词汇附带习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如Nagy1987,Krashen1989,Laufer1998等),并逐渐形成了“词汇附带习得”理论。所谓词汇附带习得就是指学习者在阅读技能训练中,身临语篇情景,主动猜测、推断生词词义,间接、自然习得外语词汇。其核心就是在语境中习得词汇,而语篇中的语境线索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该理论的倡导者认为:如果学习者进行广泛的、以获取意义为目的的阅读,在语境中接触大量可理解输入,则不需要直接词汇教学,就能自然习得其所需要的大多数词汇。阅读中学习者更多地关注语篇意义,对生词的处理是根据语境进行推理,在有意义的语言使用活动中无意识、自然地习得词汇。而且,随着心理语言阅读模式的发展,在语境中推测词义并附带性地习得词汇被认为是词汇学习的最佳方法,学生应学会从语境中获取词义,当前的教学趋势是强调利用语境线索进行附带或间接的词汇学习。(引刘伯茹,2004)本文回顾了词汇附带习得的理论基础,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定义及其与有意词汇学习的区别进行了简要的理论综述。同时,阐述了词汇附带习得理论在泛读教学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泛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有效性。本文抽取了长春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两个班60名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测试。第一个步骤:对60名实验对象进行了Nation (1990)的词汇水平测试,以辨别两个组之间的词汇水平。受试者在15分钟内完成此测试。第二个步骤:三天后,所有受试者在10分钟内进行目标词汇前测。第三个步骤:在前测一周之后对受试者进行后测。要求受试者在10分钟内读完一篇英语阅读材料,之后,对受试者进行目标词汇后测,后测在10分钟内完成。此测试的目标词汇顺序与前测中目标词汇顺序有微小变化。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发现:英语泛读中的词汇附带习得对中国学生的词汇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前测和后测中第一组(词汇水平较低组)受试者比第二组(词汇水平较高组)受试者得分低,但是第一组(词汇水平较低组)的词汇附带习得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词汇的学习过程中,不同词汇水平的学生可以采用适其自身情况的词汇附带习得方法去过大自己的词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