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论具体的民俗事象的形态与传承方式是什么,民俗必然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民俗的整体性研究作为学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就是要将民俗、民俗主体及发生情境结合起来。
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四个现代化”的发展使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然而作为生活主体的“人”的现代化却并没有完全与物质层面的进步同步。在民俗资源的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中也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对民俗主体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民俗旅游中体现地尤为明显。在当下的民俗旅游开发诸种模式中,更多的是对民俗资源的堆砌,突出的是表演性与商业性,构建出的是一个虚幻的民俗世界,不仅将民俗资源与生活场景割裂开来,而且表现的是旅游开发商与游客加诸其上的文化想象而非真实的生活世界。民俗旅游业是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的生活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都不得不妥协和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断流与衰退。
因此,向民俗的生活世界的回归不仅仅是作为民俗学整体性研究的一种体现,同时作为一种人文关怀,也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帮助民众回归民俗的生活世界,在民俗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起到引导作用,也可以为现代化事业中人的现代化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