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前人对芦子园铅锌矿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芦子园铅锌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及不同岩类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流体包裹体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综合研究,并与区域其它典型矿床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认识:(1)芦子园铅锌矿床位于保山一镇康地块南部的镇康复式背斜轴部芦子园次级背斜之上。该区整体构造格架受镇康复式背斜控制,在该背斜的基础上形成的芦子园背斜中为代表的—系列次级褶皱及NW向、NE向断裂组,伴随着区域构造的演化,矿区内构造活动呈现出多期活动性,从而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对该区铅锌矿床的空间分布、富集规律、矿体就位及成矿后变形、变位起到控制的作用。(2)从各类岩(矿)石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元素组合各因子关系分析等方面出发,系统研究了芦子园铅锌矿床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进一步总结了该矿床的主要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富集和分散规律、共生组合关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3)对矿区内的各类岩(矿)石进行了系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成矿作用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成矿物质环境及来源,认为矿床的形成温度经历了中低—中高温的转变过程,而其成矿环境主要是在相对还原环境下进行。(4)该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包括纯液相包裹体、气液二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脉石与金属矿物流体包裹体数量较多,包裹体常呈大面积、成群分布,为原生包裹体,少量呈线状排列,为次生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95-320℃C,盐度(NaCleq)为1.7%~22.44%,成矿溶液的密度为0.809~0.984g/cm3,成矿流体压力为0.4-10.8MPa。(5)通过分析对比区域内其它典型矿床,认为他们在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