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的艺术风格探究

来源 :吉林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niao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它以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风格特点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本文以东北秧歌的艺术风格探究为题,在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北秧歌的基本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阐明了东北秧歌对中国民间舞蹈建设和东北本土文化的重要传承意义,剖析了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视觉特点、听觉特点和文化特色,全面解析东北秧歌的艺术魅力。力求通过个人努力,尽自己个人所能,对东北的秧歌艺术进行梳理和完善,为东北秧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晋绥边区红色资源丰富,革命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村的红色文化传承情况以及红色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展现革命老区的现状,呈现乡村发展背后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探析民众对革命历史的个人记忆和社会记忆,揭示出红色文化对于当代乡村建设的深远意义。  本文以宏观社会为背景对村落文化的构建进行审视,以当前国家对于发展红色文化的政策导向为出发点,对晋绥革命纪念馆
学位
文化记忆作为一种“集体知识”,以特殊的物质文化符号为载体,能创造出集体性意识和特殊性意识,并且有利于集体“自我形象”的构建,并且构建社会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同时,文化记忆还是一种能反复使用的文本、意象和仪式系统。文献专著、碑记、家谱、博物馆、图书馆、建筑物以及各种各样的仪式和节日等等,都是文化记忆系统中可见的象征载体。文化记忆对于社会存在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大众集体对过往的研究思考的成果有了坚固的储存保
学位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产业转型,各地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村落旅游的开发在带动一方经济增长、保护民族传统、促进当地文化振兴的同时也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在对古村落进行开发的时候如何做到留住“乡愁”成为了旅游开发的关键。  古村落公共空间作为村落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一方民众生产方式、生活习
学位
平遥弦子书作为地方说唱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又因书词包罗万象,情节曲折生动,内容贴近生活,深受百姓喜爱。本文通过对平遥弦子书进行全面考察,包括平遥弦子书的历史、平遥说书团体的类型与现状、说书人的谱系、弦子书词与乡村民众家庭生活观念、说唱文本创作以及弦子书的音乐特征,分析平遥说书人“书词”的结构变化,探究当下社会转型期,区域标志性民俗曲艺如何适应时代变迁,延续传承活力,发掘新时期说唱在礼俗生活和社会互动
学位
本次课题主要以《江南女性别集》为文本,以清代的江南地区为范围来研究女性的疾病诗歌创作。课题立足于清代女学兴旺发展、女性文学团体大规模出现以及女性诗人大批量产生的基础上,研究女性诗歌中的疾病题材,发掘她们进行疾病诗歌创作的独特所在。文章共五个章节,分别是绪论部分、结语部分和正文的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当前关于女性文学和疾病与文学两个主题的研究现状,并对课题的时空范围、研究的主题及文本方面
学位
接受修辞是接受者将在特定的接受渠道、接受语境中获取的表达修辞信息,在面对特定的接受对象、媒介渠道和传播语境下的调试解构与审美阐释。在接受修辞视野下,影视作品对小说《红高粱》文本的改编,是建立在对作者莫言表达修辞接受基础上的再创造,表现在对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的转换,对故事内容的取舍,对叙事顺序的改变,对性别视角的转换,对人物形象的重构与对主题的升华等等,改编者接受修辞还受当代观众“期待视野”影响。影
近代汉语是汉语词汇、语法由中古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渡时期的汉语。状态动词是动词的一个次类,是动词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代汉语状态动词在词汇、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等方面在承袭中古汉语状态动词特点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本文以近代汉语状态动词为研究对象,选择近代汉语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传世文献为考察语料,以语义和句法特征为界定和提取状态动词的标准,对近代汉语状态动词的词汇、句法功能以及时体特征等内容进行系统考察。
学位
满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的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满族舞蹈源远流长,舞韵独特,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继承了历史的传统,而且在社会文化的进程中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本文以满族舞蹈为研究对象,在对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从萨满舞蹈的产生渊源、分化及历史传承等方面入手,结合满族舞蹈的特点,通过分析找出制约满族舞蹈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当代满族舞
学位
在设计呈现快餐化的今天,字体设计师们已逐渐忽视字体设计应有的独创性,更不注重字体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通过重构与创生-卷草字体设计微探这一命题的论述,力图深度解析现代字体设计中,字体形态重构·创生,重新组合创造新兴字体的理论方法,唤醒设计师们对应用字体设计的原创意识与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设计责任意识。卷草纹样与现代字体结合的初次尝试-卷草字体的产生表明,传统纹样与现代字体设计之间是可以相互联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