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税收制度是由税制结构和税收征收管理这两个主要因素所构成的。税收征管模式是与税制和经济环境紧密相连的,税制既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税收征管,而有效的税收征管又依赖于一定的征管模式。确立税收征管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潜在税收与实际税收之间差距最小。我国在1995年初,确立了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税收收入总量已从1997年的7548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5157亿元,五年时间翻了一番,其中加强征管的贡献率每年均在500亿元左右,新税收征管模式为强化税收征管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我们也意识到,任何一种征管模式应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征管现状、人员素质、地域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实际情况,与时俱进,推动“高效率、低成本”的税收征管运行新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隐含着某些理想主义色彩,一些税务干部对新模式的认识不够清晰,管理方式滞后于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税收征管工作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税源监控管理弱化,征管效率不高,优质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天,我们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对税收征管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十多年的税收征管实践经验,综合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以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为主线索,集中研究了税收征管模式转换历程、运行成效,剖析了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完善税收征管模式的若干思路。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有关税收征管的基础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税收征管、税收征管的法制意义等问题,从而为后面的论述打下一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以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为主线索,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种税收征管模式的演变历程。第三部分归纳了新税收征管模式运行成效,剖析了新税收征管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 论新征管模式运行中的税收征收管理问题四部分分析了选择税收征管模式应遵循的国情原则、适应税制结构原则、信息对称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最小成本原则、权力制约原则、便利纳税人原则,为完善税收征管模式思路奠定理论基础。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提出了完善税收征管模式,以税收信息化为依托,确保征纳信息的对称性,强化税源监控,构建税收公共服务体系,为纳税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等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模式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