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互联网条约”①将技术措施保护纳入版权法开始至今,技术措施制度仅仅走过了16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年轻的制度,其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均已暴露出若干缺陷和不足。实践中,版权人利用该制度发起了又一次“圈地运动”,扩张权利范围之势愈演愈烈。理论上,技术措施制度与传统版权法格格不入。于是乎,对技术措施采用及保护的规制和限制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加强对其的理论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试图先从科技哲学和技术伦理学的全新角度对技术和技术措施进行解读,在简单回顾技术措施制度的发展历程后,重点探讨该制度在理论层面的主要分歧,并密切结合司法实践、全面揭示该制度对若干公共利益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完善该制度的建议。 本文近14万字,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提出问题并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章是技术措施的基础理论,包括对“技术措施”的界定、技术措施保护的经济分析等。第三章是技术措施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和现状,重点介绍了主要国家和地区该制度的现状。第四章是技术措施制度的理论分歧与评析,针对技术措施的法律性质等争议性问题,本文对学界观点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五章是技术措施保护与公共利益的冲突问题研究,重点揭示技术措施保护对信息获取、合理使用、言论自由等的消极影响。第六章是技术措施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在介绍部分国家版权法修改等最新动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正确定位、确立立法原则、调整保护范围和强度、加强限制或例外等建议。最后一部分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