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土场是一种松散的岩土混合物堆积体,存在着严重的岩土侵蚀,它的安全与稳定涉及矿山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专家咨询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手段,运用比较法、时空互代法、SAS回归等方法对排土场的岩土侵蚀特征及植被恢复过程中水土保持效应做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排土场的岩土侵蚀与传统的土壤侵蚀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作者认为“岩土侵蚀”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侵蚀的对象是岩土混合物,也就是说,地表组成物的微变化比较复杂;二是侵蚀的方式、程度与原地貌有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岩土侵蚀形成条件;②岩土侵蚀形式及特征;③岩土侵蚀的原因。(2)植物措施是排土场复垦初期既经济又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通过对刺槐、柠条、草类的根系剖面观察及分层取样分析,结果表明: ①乔灌草的须根(Φ≤1mm)分布与原地貌不同之处在于:表层10cm 以下须根分布随深度的增加都遵从幂函数分布规律,回归方程依次为:y 刺槐=11.961x-0.8213(R2=0.8141);y 柠条=48.788x-1.9608(R2=0.8821);y 草类=13.594x-0.3295(R2=0.9569)。干土层出现的深度排序为:刺槐>草类>柠条。②不同复垦年限的土壤,土壤的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的物理属性会发生很大的差异。③林分不同,持水量不同。草本枯枝落叶层的有效持水率最大,为自身干重的2.5 倍左右;而刺槐林下半分解物,为自身重量的1.5 倍,刺槐林下枯枝落叶层的持水率是半分解物的1.5 倍;阔叶树的枯枝落叶层的持水量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