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水生植物结合菌种处理为主,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植物种类、处理环境、树脂种类、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并对利用大孔树脂的吸附特性对污水进行了预处理,进行了同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3种大孔吸附树脂中,水体的酸碱性与水体中有机物含量对大孔吸附树脂的效果均会产生一定影响:3#的处理效果相对6#、9#较好,且在水体p H=5、COD含量在200mg/L左右时处理效率最高。2、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处理上海某工厂水样时,能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在甲醇作为脱附剂的作用效果下,树脂能够再生,循环利用,达到生产应用中可持续资源化。3、选用五种抗性较好且长势均匀的水生植物:水生鸢尾、水葫芦、美人蕉、千屈菜、再力花进行含盐废水的净化实验,28天的去除效果比较中,对COD的去除效果:水葫芦>水生鸢尾>美人蕉>千屈菜>再力花;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中:水葫芦>水生鸢尾>美人蕉>再力花>千屈菜;TP的去除效果中:水葫芦>美人蕉>千屈菜>水生鸢尾>再力花。4、在三种盐度(1%、2%和4%)下,选取耐盐度较高的水生鸢尾作为实验材料,结果表明,在1个月的处理时间中,水生鸢尾在1%和2%的盐度环境下处理效果较好,4%的盐度下,植物最大存活时间为两周。5、对于水生鸢尾对含盐废水的处理实验中,密度越高处理水体中COD的效果越好,但是处理氨氮的效果并没有根据植物密度的增加而出现显著变化。6、水生鸢尾在处理含盐废水的过程中,通过5天实验周期的观察实验,温度的高低与COD的去除效果呈正相关,其次是TN的去除效果,对于氨氮的去除,温度在8℃至26℃之间并没有决定性作用。7、利用组合植物(美人蕉、水生鸢尾、再力花、水竹、千屈菜、梭鱼草结合沉水植物川蔓藻、狐尾藻与浮水植物水葫芦、水芙蓉)结合设计的装置协同处理污水,30 h内定时取样观察水体中COD与氨氮的变化。8、组合植物与菌种协同处理污水的研究中,为确认植物与耐盐菌种效果是否良好,将无植物的实验组作为空白对照,比较普通菌种与耐盐菌种两组植物对同种水样的COD去除率,其中,普通菌种协同植物的COD去除率69.6%,而特殊耐盐菌种协同植物处理COD的去除率为76.23%。此外,在实验测得的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