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轨迹数据融合的城市路网运行状态感知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987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路网交通运行状态的全面及时准确获取,是进行城市路网状态评价,分析城市路网运行效率,制定精细化交通管控措施的基础,同时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地磁线圈、微波等检测技术为代表的固定检测器,由于安装和维护费用较高,只能覆盖部分路网,无法实现对城市路网运行状态的全面获取。近些年来,随着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广泛应用和LBS(Location-based service)的兴起,以浮动车数据为代表的轨迹数据由于其自身包含信息丰富,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能够解决固定检测器路网空间覆盖率不足的问题,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路网运行状态获取的研究中。然而由于受到数据存储和传输的限制,这些轨迹数据的采样频率较低,且在路网中渗透率较低,低频特性以及稀疏特性使得目前利用轨迹数据进行城市路网状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都无法保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不同类型轨迹数据融合的城市路网运行状态感知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包含以下几方面:为了更好的明确不同类型轨迹数据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对不同类型轨迹数据进行质量评价,提出采用定位精度、采样频率、覆盖度、完整度和值域有效性五个指标对轨迹数据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针对轨迹数据的低频特性导致应用过程中引起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EM(Expectation Maximization)算法的信号交叉口车辆轨迹重构算法,利用稀疏采样点对车辆真实轨迹进行准确还原,增强轨迹数据的可用性。针对路段速度和交叉口控制延误两个城市路网交通状态评价重要参数,分别设计了多源轨迹数据融合模型,从数据和算法两个方面解决目前轨迹数据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城市路网路段速度和交叉口控制延误进行全面精确感知。提出了基于交通波图像的信号交叉口控制延误估计方法,该方法解决了稀疏轨迹数据条件下的信号交叉口控制延误估计问题。首先将不同类型轨迹数据进行重构并提取轨迹加入停车队列位置以及轨迹离开停车队列位置。根据交通波理论,利用最优化理论和最小二乘法对交叉口车辆排队图像进行估计,获取信号交叉口的控制延误值。通过VISSIM仿真实验,对提出算法在不同采样频率,不同轨迹渗透率,不同饱和度,以及轨迹数据不同比例条件下的表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在信号周期内包含3个以上轨迹数据的情况即轨迹数据稀疏条件下提供准确的控制延误估计,通过在现实中交叉口进行试验得到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提出概率图模型通过融合不同类型轨迹数据对城市路网内路段速度进行估计。该模型有效解决了轨迹数据在城市路网中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对城市不同区域路段速度感知能力不同的问题,实现对区域路网速度的全面精确感知。基于历史轨迹数据构建高斯过程模型作为先验,利用载客状态出租车轨迹数据获取路段速度观测数据、对空驶状态轨迹数据以及公交车轨迹数据和公交IC卡数据分别构建出行时间分布与路段速度之间关系,将上述各部分整合到一个概率图模型中,利用学习得到的模型参数对路段速度进行预测。以哈尔滨市的公共车和出租车轨迹数据作为数据源,对提出的概率图模型算法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公交车轨迹比例为10%,空驶状态出租车轨迹数据比例为20%,载客状态出租车轨迹数据为30%时,提出模型能够对区域路网内路段速度进行准确估计。以交叉口控制延误和路段速度数据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字典压缩理论的城市路网运行状态感知方法。该方法在进行路网交通运行状态评价时,除了采用路段速度和交叉口控制延误等参数外,还加入了路段等级和信号交叉口等级等静态交通参数,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空间异常度和时间异常度,能够对城市路网状态提供更加精细化和全面的评价。此外,该方法能够同时适用于信号交叉口、路段以及区域交通状态的评价。论文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融合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通过融合不同类型轨迹数据构建了一个城市路网运行状态感知框架,从多源轨迹数据的预处理,具体包括多源轨迹数据质量评价、地图匹配、低频轨迹重构,融合多源轨迹数据的基于交通波图像的交叉口控制延误估计,融合多源轨迹数据概率图模型的路段速度估计,基于字典压缩理论的城市路网运行状态感知方法,最终从城市路网交叉口延误、城市路网路段速度、以及城市路网运行状态时空异常度三个角度对城市路网运行状态进行多层次感知。论文研究成果解决了目前轨迹数据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利用稀疏、低频轨迹数据提供一种低成本的高时空精度的城市路网状态获取的方法。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目前关于交通大数据融合研究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种以不同类型轨迹数据融合为基础,具有融合多种类型交通检测数据潜力的城市路网运行状态感知框架。
其他文献
机器人学作为交叉学科,汇集了当今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和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科技研究最为前沿的领域之一。相对于传统的轮式机器人,双足机器人的运动学结构使其能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实现人-机共存。然而将双足机器人应用于人类日常生活仍存在技术问题尚待解决,例如机器人本体性能不足所导致的行动能力差、行走速度缓慢,机器人轨迹规划和控制方法的鲁棒性弱所导致的抗干扰能力差、高速行走稳定性差
镁合金因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与人体骨相匹配的力学性能等特性,成为医用可降解金属材料的研究热点。但腐蚀降解速率过快,以及降解速率不可控等关键问题限制了其在不同植入环境下的应用。本文分别针对镁合金用于临时承力固定、骨缺损活性诱导修复、抗菌活性诱导修复等应用微环境,采用微弧氧化法(MAO)及后处理工艺构建复合涂层,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能,通过腐蚀环境下的疲劳试验模拟研究应力服役下涂层
超滤是在外压条件下利用孔径筛分原理实现水净化的膜技术。超滤技术具有无相转变、低运行成本和高分离效率等优点。然而大多数膜基材自身的强疏水特性容易加速膜污染。细胞膜是自然界理想的分离膜材料。受细胞膜组成、结构及形成过程启发,本论文分别制备了具有脂质亲疏水嵌段结构及蛋白镶嵌亲疏水嵌段结构的功能膜,并选用天然大分子有机物作为模拟污染物探究了不同结构功能层对抗污染性能的影响。此外,受生物通过原位生成矿化层保
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的"文学性"和"文学价值"的论争,以及电影语言"现代化"及电影与戏剧的"离婚"之辩,使电影人的注意力回归电影艺术本体。争论之所以出现,原因有三:第一,西风东渐的社会语境;第二,电影观念的变化;第三,编剧与导演中心身份之争。这场论争,是20世纪30至40年代电影观念的延续,同时对当下也具有启示意义。
新一代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前所未有的高吞吐量的数据传输需求,预计在2021年全世界范围的智能手机每月将产生50拍字节的业务量,而提升无线通信系统传输速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升系统的频谱效率(Spectral Efficiency,SE)和传输带宽。在移动通信网络中,传统的sub-6GHz频段的可利用带宽已经接近饱和,而毫米波(Millimeter Wave,mm Wave)通信(大约3
综合电镀废水中含有多种有害的重金属离子,其有效处理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铁-碳微电解/改进硫化钠沉淀法处理综合电镀废水,研究Fe/C摩尔比、Na2S投加量以及废水最终pH对残余重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C摩尔比为1:1.14,Na2S投加量为0.29 g/L,最终pH为7.0时,在常温下反应15 min后静置,上清液中残余Cd2+、Zn2+、Ni2+、Cu2+的质量浓度都大幅
药物缓释体系是治疗癌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化疗药物作用效果,同时尽量减少副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功能性药物载体,如无机药物载体、有机药物载体和生物药物载体等,可以使药物持续稳定地释放,达到治疗的作用。尽管如此,现有的药物载体材料仍然存在许多弊端,如靶向性差、装载率低、起效慢和难降解等。利用超分子概念构筑的药物缓释体系可以解决上述难题,其具有刺激响应性、
借氢反应也称氢的自动转移,是一种在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构建C-C和C-N键一步合成更复杂的分子的新途径。借氢反应是一个串联的过程,它一般经历了如下过程:醇在碱的作用下脱氢,生成的羰基化合物与胺或亲核碳试剂缩合,生成不饱和的中间体发生氢化作用得到最终产物。由于借氢反应使用易于处理的、可再生的、廉价的醇类作为烷基化剂,相对于传统的合成方法具有更高的合成效率和原子经济性,并且水是唯一的副产物,因此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更迭与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电力电子器件正在朝着高频化、高度集成化和高度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尤其在部分应用领域,电力电子器件需要面临高温、强辐射、高电流密度等苛刻的服役环境。这对器件中功率芯片的封装技术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高温功率芯片封装的解决方案中,低温烧结银技术是最具前景的封装方式。由于尺寸效应,纳米或微米银颗粒可以在远低于块体银熔点的温度下实现冶金接合与组织致密化。银颗粒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