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案例指导制度构建研究——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am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司法模式中引入带有判例法色彩的案例指导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变革,由此引起了法学理论界激烈争论。制度需求力量的不断壮大促使决策者将无休止的争议搁置一边,审慎而果断地进行制度选择,推动制度变迁。但理论准备上的不足,导致制度建设并不顺利。  本文试图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加以研究,以有助于推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论文从审视我国案例指导司法实践的历史演进进程入手,阐释制度变迁规律与特点,意在探索制度构建的历史基础与现实起点;考察制度的价值目标及实现途径,探寻其价值目标实现的内在机理,旨在为案例指导制度构建方案的设计提供经济学理论上的依据;考察我国案例指导制度运行的现状,揭示目前制度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亟需完善之处,旨在探寻制度构建方案的切入点。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制度的核心结构,并围绕该核心结构提出了相应的构建方案,以达至促进法律适用统一,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价值目标。论文对我国案例指导制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并实现了某些创新,所作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对案例指导制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将案例指导制度的核心概念一一指导性案例与案例、判例等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指导性案例的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内涵、性质等进行了界定,为后续研究做好了铺垫。  2.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我国传统语境中案例指导司法实践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了考察。阐明了我国案例指导制度构建的提出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由此明确了制度构建的历史基础,并通过对演进规律的总结为当前这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启迪。  3.引入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当代案例指导司法实践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明确了制度构建的现实起点和主体,并揭示了制度的变迁路径,即由诱致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转变,并最终由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4.对中国案例指导制度构建的价值及其实现进行了经济分析。论文指出了构建案例指导制度的价值目标即公正与效率,并充分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激励理论等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价值实现的途径,主要包括:促进司法信息资源,使司法信息由不对称转向对称,从而增强司法裁判的确定性和法律适用的统一性;矫正逆向选择效应,约束司法权力行使,遏止司法腐败现象从而维护司法公正。促成和解,节约社会成本;促进指导性案例外部性充分发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在分析过程中,揭示了制度价值得以实现的机理,为制度构建方案的提出奠定了经济学上的理论基础。  5.对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提出了制度设计方案。在对当前案例指导制度实践的基本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制度功能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明确了制度构建的路径。为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保障制度价值实现,论文提出了我国案例指导制度构建的核心结构,即指导性案例的生成机制、信息传导机制以及监督约束机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积极吸收两大法系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对制度构建方案的落实相应地提出了若干具体对策。
其他文献
在2013年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中,明确要求全国资源型城市要在2020年之前全部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严峻的可持续发展现状,研究资源型城
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依托电子商务的“淘宝村”应运而生,自2009年起,网络零售额逐年快速攀升,全国各地区“淘宝村”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淘宝村”的发展,借助网络拓展了农村市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与东盟国家时,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畅想,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
2010年《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西部地区应积极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处中西部地区腹地,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