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教传教士与中国近现代文学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hh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外交流历时久远,特别是十六世纪以后,传教士进入中国,开始了他们的中国之旅。据明史记载:“自利玛窦入中国后,其徒者益众”。自此,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影响逐步加深。我们不能简单将其列为“宗教鸦片贩子”、“海盗帮凶”,其实他们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用汉语创作的作品,以及在华办报、征文、翻译等活动,已经融入中国近代文化大变革的背景之中,是研究中国文学变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西方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探讨它们对中国文学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揭示出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问题。  本论文共四章:  第一章包括两个部分:介绍传教士来华的背景及基本活动简况;第二章主要围绕传教士翻译活动与中国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首先介绍传教士翻译活动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其次介绍传教士的《圣经》译本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先介绍传教士中文原创小说对晚清小说创作的影响,然后对传教士翻译外国小说展开分析,从而探讨传教士的汉语文学活动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在第四章中,从传教士在华出版事业入手,分析传教士通俗易懂的报刊文章对中国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其出版活动同时带动了传统文学观念、题材、语言、体裁等诸多要素的现代变革。  论文结论:本文从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对中国文学近现代化发展的影响这一角度,对传教士在中国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展开分析。由西方传教士发端的中文报刊作为新兴传播媒体给文学变革带来了巨大影响,近代的新小说运动实际上源于做过传教士的傅兰雅提倡的“时新小说”征稿,近代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救国论”实际上源于西方传教士林乐知翻译的《文学兴国策》。由此,我们可对传教士与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传教士在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语言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现在学术界对它的估计。  
其他文献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对其政绩的评价虽歧见纷纭,但对其文章节义却少有非议。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甚至朱熹都反对熙宁新法,但对王安石的文章道德都给予充分
本文以戴厚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作品中女性/性别观及其叙述策略、叙述视角的分析,透视戴厚英其人、其作,揭示戴厚英独特的文本世界和精神世界。全文分两章。
新时期以来,在儿童文学领域中,少年小说以实际的创作成就、活跃的探索姿态、庞大的作家群体等使其成为有目共睹的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当代意义上的少年小说是特指那些联系着
毕飞宇以丰厚的创作实绩在当代文坛独占一角.该文谨以他的中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着重从作品的丰富内蕴、人物塑造、语言艺术等下手,揭示作家"最朴素"的现实主义叙事艺术和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