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分颗粒气固流态化混合与分离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x168jxx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煤炭若不能得到合理的加工,将会产生一系列环境和能源浪费问题。选煤作为洁净煤的源头技术,也是符合我国国情,促进煤炭资源清洁利用的关键技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干旱缺水地区,且煤炭产业布局也在逐步向西北地区转移,因此亟需开展煤炭高效干法分选技术的相关研究工作,这也使得一系列干法选煤技术,包括流态化干法分选得以快速发展。目前流态化干法分选技术由于颗粒相组分复杂且存在高变形、高流动性的气流,使得分选过程的精准调控成为核心难题。而气固流态化多组分体系的颗粒混合与分离机制的研究则是破解该核心难题的关键途径之一,但目前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气固流态化分选系统的多组分颗粒的混合与分离机制的研究工作。根据气固流态化多组分颗粒的特点,借助于电容层析成像系统(ECT)首先对单一组分的磁铁粉颗粒的时-空维度上的分布均匀与稳定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在固定床与流化床转化过程颗粒浓度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即越靠近床层上部浓度值越高;床层密度在径向分布上存在明显的梯度差,中心轴位置密度相较于整个床层密度至少低0.073g/cm~3以上;随着流化气速增加床层密度值降低,上部密度均匀性增强;分选密度略小于床层密度,与中心轴密度相近。此后对多组分重介质颗粒时空混合规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分析了气泡相的存在所造成的细粒入料的悬浮密度理论范围值,并得到了气泡相气流所导致的入料颗粒的曳力变化方程;另外根据ECT测试结果,发现精煤粉作为添加物时,会造成严重的颗粒分层现象,而石英砂颗粒作为添加物时,整体分布比较均匀;通过原煤粉的轴向分布规律研究发现,矸石颗粒分布会随着低密度煤颗粒占比提升而降低。通过对0.5-1mm细粒级模拟煤颗粒分离试验发现,在表观气速到达临界流化气速之前颗粒就已经产生按密度分层现象,在石英砂质量比小于60%时,最佳分离气速大于临界流化气速,大于60%以后最佳流化气速基本等于临界流化速度;以0.5-1mm原煤分离试验结果来看,在最佳操作条件下,精煤灰分相对于原煤降幅可以超过80%,灰分离析值接近于1。此外,分析了多粒径多组分模拟煤颗粒窄粒级与宽粒级条件下的流化行为转变过程,发现初始流化气速随高密度颗粒体积分数增加而线性递增,而完全流化气速在高密度物含量低于20%时快速增长,大于20%以后增长缓慢,并根据此现象拟合得到了完全流化气速预测模型;根据多粒径多组分模拟煤颗粒窄粒级与宽粒级分离过程的最佳操作气速变化规律,得到了最佳操作气速范围的预测模型。基于多粒径多组分模拟煤颗粒窄粒级和宽粒级条件下的分离试验研究,确定了粒度分布和粒度范围对于分离效果的作用机制,发现1-2mm和0.5-1mm窄粒级颗粒分离效果大于0.5-3mm宽粒级混合颗粒分离效果,2-3mm窄粒级分离效果最差。此外,由分离过程试验现象,找到了变气速操作模式,发现先以接近完全流化气速的气速流化,再以接近初始流化气速进行流化,可以降低浮物组分中的沉物含量,提高分离效果。通过对多粒径多组分原煤颗粒的分离,也发现了类似试验现象,并验证了以模拟煤颗粒进行分离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变气速操作模式的有效性。多粒径原煤颗粒分离试验表明,通过气固无重介质流态化操作,可以实现0.5-1和1-2mm窄粒级以及0.5-3mm宽粒级原煤的高效分离。该论文共有图99幅,表10张,参考文献178篇。
其他文献
为研究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柱与H型钢梁之间竖向荷载的传力机制,该文基于Winkler地基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了可表征节点构造的地基梁模型,给定边界条件,获得了钢梁竖向荷载传递至节点后的荷载分布解析解。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验证合理后,采用该地基梁模型探究了不同节点构造形式对竖向荷载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仅布置内加强环式构造,内加强环与锚板式组合构造可更加有效地将钢梁竖向荷载传递至内部混凝
期刊
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理论是微分方程理论中一个重要分支,并且具有广泛应用.对于二阶微分方程边值问题人们已经研究了很多,而对四阶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四阶微分方程边值问题主要起源于各种不同的物理,生物和化学现象,尤其在弹性梁及稳定性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众所周知,大部分建筑物的框架都是由梁构造的,梁在自身的重力及外力的影响下会发生倾斜及形变,在四阶微分方程边值问题中,非线性项f的形式不同,边值条件
学位
多煤层地区煤层多且薄的赋存特征及其空间的离散性,决定了合层排采是该类地区煤层气资源经济开发最有效的途径。而物性差异较大的合采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及其匹配问题,致使合采过程中层间干扰问题显著,许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不佳。基于此,本论文以滇东老厂雨汪区块煤储层和煤层气合采井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际勘探、测井、排采等资料及实验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多煤层煤层气合采地质条件,探讨了合采与单采相态特征差异;结合数值模拟及
学位
<正>在新课标视角下,教师可以从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等方面构建阅读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效果。在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归纳梳理和自主表达意识。在阅读思维的拓展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鉴赏和拓展探究思维。
期刊
智能化开采是全球煤炭行业实现高效和安全开采的有效方法,采煤机精准定位是实现智能化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惯性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于井下采煤机的导航定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惯性元件不可避免的存在漂移,并导致定位误差不断的累积增大,尤其是采煤机即将运行到采煤工作面端头时,由于漂移引起的定位误差更大。采煤机经过多个周期的循环截割后,惯性导航的定位精度难以满足井下定位的要求,使得定位失效,需要停机进行人工校准
学位
<正>2021年至2022年,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出台了系列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总体分析,这些政策从供给端、服务端、需求端发力,构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体系。在供给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创新,保证创新源头供给;明晰科技成果权益分配原则,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在服务端,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需求端,提升企业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全方位承接成果转化的能力。
期刊
<正>2021年,中央发布了一系列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解读。一、修订科技进步法,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规范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将科技成果转化摆在突出位置。无论篇幅还是内容都有较大的扩展,从科
期刊
露天开采粉尘污染呈现“点多、面广、污染浓度高”等特点,露天矿山粉尘污染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强调:加强露天矿山扬尘综合整治。露天开采作业环节起尘多为机械式起尘,粉尘多为集中在作业环节的机械设备附近大粒径一次尘源。露天矿山为开放空间,裸露面积大,根据作业分布面积的分析,露天矿山采场内绝大部分区域并不是主要作业空间,不受机械扰动或受机械扰动的频率、程度很小,
学位
随着煤矿需求的增加,煤矿的开采规模和煤层开采深度逐年增加,然而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地下岩层的地质结构也更加复杂,不稳定因素及不安全因素也相对增加,例如井道壁开裂甚至脱落等,都会增加刚性导轨的故障率,导致刚性导轨在使用上比柔性导轨更加依赖井壁岩层的稳定。因此,最近几年,我国增加了深井下柔性导向提升系统井道的建设工程。然而,由于钢丝绳自身结构限制,导向钢丝绳所适用的最大井道深度也受到了一定限制,且随着井
学位
岩石的损伤破裂是引发煤与瓦斯突出、冲击矿压和矿井突水等煤矿动力灾害的根本原因,也是岩石工程领域的基础和共性科学问题之一。准确有效地对岩石的损伤破裂过程进行监测,可为煤矿动力灾害预警提供可靠的前兆信息,是实现采掘面围岩破裂和渗(突)水监测预警的重要基础。岩石加载破裂过程中会伴随着红外辐射的变化。然而,目前的研究多是围绕加载岩石表面的红外辐射变化特征开展的,而没有很好地将岩石表面的红外辐射信息与其内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