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信用评级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大评级机构的结果比较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s1984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上对主权风险进行评级的公司以三家权威的美国评级机构为主,分别是标准普尔公司、穆迪公司、惠誉公司。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评级机构应该以公正、公平为原则提供真实有效的评级结果,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参考。但由于三大机构的评级过程一直是“暗箱”操作,加之对欧债危机国家的事后评级调整,使得对主权信用评级体系和具体影响因素的探讨更为必要。国内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主权评级结果对国家经济等方面造成的影响,然而对主权信用评级的内部机制、影响要素的分析也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主权信用评级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国内主权信用评级相关研究主要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出发,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缺乏对评级机构的主权评级方法与评级结果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紧接着阐述并比较了标准普尔公司、穆迪公司与惠誉公司三大评级机构对主权信用的定义,对比了各评级机构的评级模式;并通过比较分析法研究三大评级机构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结果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文章使用2010-2012年83个国家的10个基本宏观经济指标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要素对不同评级机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影响。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当国家的人均GDP更高、通货膨胀率更低、政府财政赤字更小、银行不良贷款率更低时,该国将具有更高的主权信用评级;相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具有更高的主权评级,这也与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本文的创新点是以欧债危机爆发为背景,在研究评级机构的主权信用评级时,以比较的视角,对不同机构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区分,对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权评级的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来研究评级机构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评级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是否有所不同。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非金融类企业进行金融资产投资的活动呈现较大增幅。据统计2006年上市公司进行证券投资的有335家,2007年上市公司进行证券投资的有538家,2008年上市公司进行证券投资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自然灾害频发,并存在种类多、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区域性强、季节性强及风险的集中等特点。据统计,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占灾害损失的70%,我国成为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