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柳南国书写比较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ng804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禹锡和柳宗元乃是中唐贬谪诗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拥有部分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和贬谪遭遇。刘柳作为两位北方诗人,在来到陌生的南国后,面对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文化,都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刘柳的性格与经历,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南国风貌的认知和描绘,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特点:刘禹锡倾向于听觉表现,创作了许多别具一格的风俗诗;柳宗元倾向于视觉表现,留下了系列颇具盛名的山水诗篇。这两种南国书写的方式,通过描写人置身于陌生环境的直观感觉,记录了刘柳对南方的真实体验,打破了此前文人对南方流于表面的笼统认识,另一方面凸显出相似背景下,两位诗人不同的心态和生存策略,使人对他们的个性和形象有了更深的把握。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采用数量统计和文本细读的方法梳理刘柳笔下的南国风貌。首先辨析“南国”的概念,以秦岭—淮河以南来涵盖“南国”的范围,刘柳前后两次贬谪的区域分别是湖湘和岭南,均属南国,因而将此一阶段的诗作称为南国书写。湖湘时期,刘禹锡诗歌中的民风民俗更突出,自然环境次之,柳诗与他相反;岭南时期,刘诗重视民风民俗的特点保持不变,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有所上升,柳宗元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他的书写重点是自然山水,但对民风民俗的关注有所增加。二者各自形成了风俗诗和山水诗两种书写路径作为自身的南国表现。第二章以风俗诗和山水诗为重点对象,结合其他作品,通过分类归纳的方法分析了刘柳南国表现中不同的感官体认倾向。从二人贬谪早期创作的一系列寓言诗中即可发现,刘禹锡的听觉比喻更为生动,柳宗元更擅长视觉形象的刻画,由此引发出他们南国书写中的视听表现差异。刘诗集中地反映出对南国音声特色的关注,成为触发他北人情思的枢纽;柳诗更多地将视觉所见的山水转化为诗篇游记,以舒缓囚居之苦。南国这一空间地域,既是他们被弃逐客居的异族之地,又成为促使诗人文学才华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创作源流。第三章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全面探究了刘柳南国书写的特点及原因。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南国物候、风土表现上既有相通之处,揭示了南方的气候特征,倾吐了南贬文人的三种普遍情思;又有情感趋向及表达方式的不同之处,显示出两人的不同个性及对南国的不同心态,而造成这些表现差异的原因在于刘柳的性格基底和人生经历两个方面。
其他文献
王葆心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其一生著述丰赡,在文学、史学、教育学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文学研究而言,王氏在文章学、文体学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贡献。本文主要以王葆心《古文辞通义》与《经义策论要法》两部著作为据,对其文体学思想展开专题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概述王葆心的生平、著述及撰作背景。从“求学”与“治学”两个层面梳理了王氏主要的生平经历;择要介绍了王氏的著述情况,着重对《古文辞通义》《经义
成语承载着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了解一个国家的成语,就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化、习俗等情况。中国和越南是邻邦,历史交流密切;两国的成语携带着各自的文化基因。对汉语和越南语成语进行对比研究,对了解两国的历史、民族心理、语言特点、文化交流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将汉语和越南语中与饮食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成语作为研究对象,以普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理论,考察这些成语的构成、来源、修
在差分隐私的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中,哈密顿蒙特卡罗模拟是一种重要的参数学习方法。传统的哈密顿蒙特卡罗模拟加入差分隐私时,一般会利用梯度的扰动来进行隐私保护,但是梯度对误差的敏感度非常大,因而学习结果并不理想。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子样本数据上的哈密顿蒙特卡罗模拟算法,通过对数据集随机选取子样本以及对相邻两步的马尔科夫链的对数似然进行裁剪,进而实现隐私的保护。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避免了梯度扰动的问题,而且适
现代汉语比况短语的语义功能丰富,是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经常使用的短语,也是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的短语,特别是对于比喻类比况短语和比较类比况短语,留学生更是容易混淆。而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着重区分比喻类比况短语和比较类比况短语的研究比较少,在对外汉语方向上也鲜有成熟的探索和教学建议。为了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比喻类比况短语和比较类比况短语的语义功能及用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从
本文以汉语并列式变义复词为研究对象,以原型范畴、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为理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并列式变义复词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依据并列式变义复词的界定标准,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进行穷尽式统计,筛选出356个并列式变义复词。根据《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的义类体系,描写并列式变义复词的义类分布情况。统计各词语素义和词义分别占据各义类
开元、天宝时期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充满传奇的帝王情爱和沉浮俯仰的盛衰之变使其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重要话题。而南宋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前代的优秀创作使得南宋诗人对这一题材表现出极大的创作热情,他们在诗歌中不断吟咏、追忆、反思开元、天宝时期的盛衰变化。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四章对南宋诗歌中开天兴衰书写进行梳理与探讨。第一章简单介绍南宋以前的诗歌中对于开元、天宝时代的书写。首先是经历了历史巨
清代杜詩學文獻厚積薄發,注杜名家(5出。目前學界對清代杜詩學的研究依然遠未窮盡,在名家光環的掩映下還有一大批注本等待着被發掘,范廷謀(1659—1734?)的《杜詩直解》(以下簡稱《直解》)就是其中一部。此書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見整理,研究成果也較爲零散,因而不被世人知曉。事實上該書注釋簡潔,解詩獨出機杼,具有較大的杜詩學研究價值,故本文以國家圖書館所藏《杜詩直解》爲底本,在點校整理的基礎上對文本内
《风俗通义》约成书于政局动荡的东汉末年,是一部记述汉代社会风俗历史的重要著作。应劭在著述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儒学典籍,尤其是对《诗》的引用,数量可观。这是由经学在汉代的正统地位,以及《诗》在经学中的重要性决定的。应劭在著《风俗通义》之时,本着“辨风正俗”的宗旨,大量引用了《诗》中的经典文本来支撑写作。这些引《诗》在形式上、内容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特色。形式上,或以“《诗》云”“《诗》曰”“《诗》说”等词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迄献帝刘协建安二十五年(220),历时近二百年。相比西汉,社会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在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普遍崇尚博学之风,学术氛围浓厚。这一时期的学术,上受西汉经学的影响,下为魏晋玄学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这一时期的士人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勤于著述,是东汉学术传承与兴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作内容不仅包含经学、史学、文学,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职
戏作词,即题序中标明“戏作”的词,始自北宋中期苏轼、王齐愈、黄庭坚等人。王国维曰:“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戏作词虽题为“戏”,并非皆为游戏之作,词人亦在其中寄寓深意。现存北宋戏作词37首,南宋戏作词172首,南宋是北宋的近乎5倍。南宋是宋代戏作词创作的高峰时期,戏作词内容、情感等诸方面在南宋也有较大突破与发展。本文以南宋戏作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