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究PSD中医常见证型,并总结PSD中医常见证型分布的规律性,以期为中医药辨证防治该病提供依据。
方法:本课题根据文献报告PSD病人经常出现的症状、体征,结合朱文峰《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所列症状辨证定位定性定量标准,设计出PSD临床调查表,进行一定样本量的病例调查,然后运用朱云峰的常见症状辨证定性定量表(附录1)对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临床资料进行积分评定,分析其定量数据,统计各种辨证要素出现的概率,分析各证型与辨证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索PSD常见中医证型及其分布规律。
结果:200例PSD患者辨证为肝郁气滞者75例,占37.5%;肝郁脾虚者48例,占24%;心脾两虚者22例,占11%;肝肾阴虚者16例,占8%;阴虚阳亢者14例,占7%;肝阴亏虚者6例,占3%;气虚血瘀者5例,占2.5%;痰气交阻者5例,占2.5%;肝郁血瘀者4例,占2%;气血亏虚者3例,占1.5%;其他2例(肝郁痰阻1例,脾肾阳虚1例),占1%。以上12种证型中,肝郁气滞、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阴虚阳亢5型占总出现频率的87.5%。对PSD常见证型分布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PSD常见证型与患者的性别、卒中的性质在统计学上无关联性意义;和患者发病年龄及抑郁发病时间有密切的联系,青年人发病辨证为肝郁气滞的较多,占66.67%,老年人虚症的比例比青年人高,肝肾阴虚和阴虚阳亢证在老年分别占了12.15%和6.54%;心脾两虚证在青年占8.33%,在中年和老年却提高到了10.87%和14.95%。在卒中急性期发生抑郁症的患者,辨证为肝郁气滞和肝郁脾虚的证型分别占常见证型的50.48%和28.57%,在卒中恢复期发生抑郁症的患者,在常见证型中肝郁气滞和肝郁脾虚依然占有较高的比例,而心脾两虚、肝肾阴虚所占比例比恢复期有所上升,分别有卒中急性期的11.43%和5.71%升高到14.06%和12.50%,尤其是阴虚阳亢证型升高的比率最高,由3.81%升到了15.63%,在卒中后遗症期肝肾阴虚型患者比例比其在卒中急性期和卒中恢复期要高,占这个时期常见证型的33.34%,仅次于肝郁气滞。
结论:初步得出了PSD的常见中医证型——肝郁气滞、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阴虚阳亢的证型存在相当的比例,因此把阴虚阳亢证列为常见证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