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的老龄化速度更是高于城镇。另一方面,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进程不断加深,家庭的养老功能在逐渐减弱。“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养老观念受到冲击。我国广大的农村,因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劳动力迁移产生了一大批空巢老人,他们是最脆弱的老龄群体之一,他们没有子女或者老伴提供的照看与陪同,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健康问题都非常严重,有些地区甚至还出现了老人孤独死在家中无人知晓的悲剧。为解决村内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村民在村委书记的带领下,自发筹建了集体互助养老幸福院。传承了我国优良传统中互助养老思想,引领了农村养老观念的发展与更新。肥乡县集体互助养老模式的成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2010年,河北省决定在省内全面推广肥乡模式;2012年民政部决定开始在全国推广肥乡模式。在推广肥乡模式的实践中,全国各地大建农村集体互助幸福院这个“幸福工程”,互助养老院林立而起,覆盖率急速提升。但是建成后互助养老院入住率很低,甚至有不少互助养老院停止运营,无法真正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先是梳理了肥乡模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然后回归农村集体互助养老模式原型即前屯村幸福院的各项建设初衷,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的动因是需求导向的供给方式、刚柔并济内部管理方式、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接着,提出自上而下的供给渠道、自主管理权的缺失、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环境、僵化的推广模式和错位的监管主体是肥乡县农村集体互助养老模式不可持续根源。最后,根据前文所做分析,提出七项政策建议:一是坚持自下而上、需求导向的供给方式;二是归还院民自主管理权,倡导自适应管理改革;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四是转变政府角色,重制相关绩效考核要素;五是设计多层次农村集体互助养老院建设标准;六是调动低龄老人和农村年轻人的参与积极性;七是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推动养老观念更新。肥乡县前屯村幸福院是村民自发建立的创新型农村集体互助养老实践,但各级政府在推广时只考虑其实践形式,不考虑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只关注幸福院的建设,不关注幸福院的后续运营。本文力图根据现行实践的不可持续根源,探讨一种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集体互助养老模式,为现行农村集体互助养老推广实践走出困境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