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二十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乔治·奥威尔以其代表作《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两部小说而为世人所熟悉。虽然他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文学创作思想和所持的政治观点一直是文学评论界和社会科学界所关注的热点。由于奥威尔的作品紧密地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国际局势联系在一起,多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始终离不开外部政治形势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同时,奥威尔本人特殊的人生经历也为后人对他的解读增添了许多变数。无疑,“政治”是奥威尔笔下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政治的背后,奥威尔在许多作品中更流露出了他对于不同政治体质下的人性遭到扭曲这一现象的深深忧虑。基于这样的观点,本文分析了奥威尔在不同时期所完成的三部小说《缅甸岁月》,《上来透口气》和《一九八四》中三个主人公形象,力求为我们对奥威尔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前言”,主要介绍乔治·奥威尔的生平,其三部小说的创作背景以及埃里克·弗洛姆有关人性的理论。由于这三部小说和奥威尔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联系甚密,论文提出,上述作品中的三个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也体现了作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历程。第二章探讨了《缅甸岁月》中的弗洛里这一形象。身在和祖国相隔万里的东方,无法融入殖民主义的氛围与精神,同时也无处寻求友谊和爱情,弗洛里最终选择了自杀以结束多年以来笼罩着他的孤独之感。第三章分析了《上来透口气》的主人公乔治·保灵和他所生活的一个庸碌、沉沦的世界。作为一个普通的英国人,保灵被沉重的生活压力压的喘不过气,而他所处的时代又剥夺了人们缓解压力的权利,将人性牢牢的绑在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中。第四章的研究对象是名著《一九八四》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这一章里,笔者通过作品中对于主人公遭遇的描写进行分类分析,集中探讨了在高度专制的体质下人的自由所遭受的压迫。最后一章为结论,通过进一步分析奥威尔少年时期的经历,证明了他自少年时期形成的写作动机其实就是他对“人”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