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坝地区大安寨段泥页岩孔缝表征与页岩气富集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_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页岩的孔缝特征是影响页岩气赋存状态与富集规律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岩石薄片、微米CT、扫描电镜、均一温度测定、声发射、高压压汞、氮气吸附、二氧化碳吸附等多种实验对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页岩的孔隙与裂缝进行了综合表征,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页岩气的富集高产规律,主要认识如下:(1)页岩中的孔隙类型包括矿物基质孔隙、有机质孔隙与微裂缝。扫描电镜图像的定量统计出页岩中无机质孔隙面孔率占比平均91.66%,与通过矿物组成计算出页岩中粘土矿物孔隙占比平均51.33%,均能说明页岩以无机孔隙为主。(2)页岩孔隙半径集中在1~10nm(46.99%)与10~100nm(30.31%),且宏孔平均15.27%~21.11%。页岩的孔隙特征(无机孔、中—宏孔为主)与温压条件(高温高压)共同决定了页岩气以游离气为主。(3)页岩中发育构造微裂缝与构造剪切缝。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与燕山早期是裂缝形成的主要时期。(4)研究认为页岩中微裂缝孔隙约20%~30%,为页岩气高产的重要因素。通过全视域拼接岩石薄片与扫描电镜表征页岩中的纳米—微米全尺度微裂缝。微裂缝的比例10%~30%,平均28.12%,这与微米CT实验计算出的微裂缝比例(平均23.28%)以及宏孔的比例(平均21.11%)相近。(5)本区页岩气的富集高产受沉积相、微裂缝与保存条件的控制:浅湖—半深湖相带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气富集的基础;微裂缝的发育为页岩气高产的重要条件;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重要保障。据此筛选出元坝西部构造平缓的富烃凹陷YB21—YB11井区为页岩气富集高产区。(6)元坝地区大安寨段具备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孔缝条件与富集高产条件。
其他文献
管道的腐蚀、施工破坏以及打孔盗油均会造成输油管道泄漏事故。泄漏事故的发生不但会损害国家的利益,还会给管道沿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当输油管道发生泄漏事故时,追踪管道的泄漏位置是采取维修措施、降低事故损失的基础,计算管道的泄漏量是估算经济损失,评定泄漏事故等级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针对输油管道泄漏事故定位及泄漏量测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原油管道为研究对象,利用SPS软件建立了中石化
新疆油田是当前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玛湖油区属于砾岩油藏,经过几年的勘探和开发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高效开发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砾岩地层的非均质性强,区块之间甚至井与井之间的差异性大,影响体积压裂改造效果的因素多,主控因素尚不明确,评价压裂效果的方法优选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玛湖油田玛X区块地质、工程和生产数据,首先应用统计方法,针对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再采用灰色关联法和随机
近十几年,页岩气作为非常规能源资源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页岩气大部分处于吸附状态,美国页岩盆地吸附气占比约20-85%,因此研究页岩吸附行为有利于资源评估和工程开发。本文采用容积法测量我国长宁-威远地区龙马溪组和五峰组海相页岩分别在30℃、50℃、60℃、80℃吸附纯CH4和CO2以及在30℃、80℃吸附四种比例CH4/CO2混合气的高压吸附曲线,其中多组分吸附实验的混合原料气中CH4浓度分
催化裂化提升管进料区内存在的油剂接触时间长、混合不均匀以及边壁油气返混易结焦等问题,易导致油剂接触效率降低和出口目标产品(如汽油、柴油和丙烯)的收率降低。为了改善催化裂化工艺的产品分布,本文提出了一种双层喷嘴提升管进料方案,即在原有喷嘴层下方加设2个对称的“副喷嘴”——此类双层喷嘴提升管内气固流动和分布特性尚未见相关报道。论文采用欧拉-欧拉方法模拟提升管内气固两相的流动特点,气固相间曳力采用EMM
随着气田不断开发和生产,湿气集输工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湿气集输能够节省大量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但由此造成了管道腐蚀加剧、输送效率低等问题,给管网安全高效运行带来了挑战。因此开展湿气集输管网的积液及清管研究十分必要。针对某气田集输管网建立积液模型,通过单因素控制变量法,分析运行参数对管网积液量及积液分布的影响效应,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运行参数对积液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管网输气量的降低、气体质量
天然气管道沿途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管道的安全运行,本文根据研究区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与管道现实情况,尝试建立适合研究区的单体管道地质灾害半定量风险评价体系,确定管道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本文选择研究区内较为多发的崩塌和滑坡灾害作为参评灾种,参考最广泛应用的半定量评价模型,将管道地质灾害分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管道易损性两部分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地质灾害排查报告为基础,采用历史地质灾害数据收集分析与
复合材料修复管道技术具有修复工艺简单、耗时短以及修复效果成本低等优点,目前正被广泛的应用于腐蚀管道修复中。然而在海底长期荷载作用以及恶劣环境的影响下,复合材料修复管道的效果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本文选取复合材料修复腐蚀管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在海水环境及弯矩作用下对复合材料修复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CFRP修复管道在弯曲载荷作用下的失效模式和竞争机制,并进行参数化分析,最后
随着一期油田的持续开采,原油产量逐年下降,为了维持油田原油产能,需要加快进行油田二期建设。因此基于油田的开发方案、地理环境、原油物性、原油组分以及原油脱水实验等数据,完成适应二期油田生产特点的集输系统设计与联合站原油处理工艺流程设计,以达成油田降本增效的目的。本文首先对集油工艺和计量工艺进行优选,确定布站方式以及集油方案。同时通过对比不同集输管网布局方案,确定最佳集输管网布局方案。然后运用PIPE
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中,相邻批次油品经过首站切换产生混油段,经沿程发展和过站发展形成大量混油,其过程中受到管道参数、油品物性和运行参数等诸多因素的直接影响。准确预测到站混油浓度分布,能在保障油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减少混油切割损失。本文广泛结合管道在线数据,利用数值模拟和数据统计,对沿程混油和过站混油发展展开研究。首先本文介绍和比较了不同混油计算模型的优劣,认为一维混油对流扩散模型在中长距离管道混油计算
当今世界,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依然是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经过上百年的开采,油气资源的开采环境已逐渐变得恶劣,众多油气开采处于H2S、C1-、CO2等较强腐蚀性环境,传统金属材料已难以满足油气开采的安全性及经济性要求。为保证油气开采、输送及储存的安全性,使用大量镍基合金,但其成本巨大,低成本且耐蚀的金属材料研发受到极大关注。本文以研发低成本、耐蚀的复合管为目标,对以低温碳钢A333GR.6管件为基管,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