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收获法测定样木生物量,建立相对生长方程,利用样地数据估算亚热带3种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分析了其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天然次生杉木+檫木群落林分总生物量为144.675 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死地被层分别为114.517、12.516、0.232和17.410t·hm-2。乔木层生物量径级分布中,主要集中于10-18cm径级,4-20cm径级间随径级增大先增大后减小,16cm径级达到最大值;22-24cm径级间随径级增大而增大。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径级分布中,干随径级增大明显增大,叶随径级增大明显减小。根、皮生物量分配比例随径级增大而略有减小,枝生物量分配比例随径级增大变化不大。建群种为杉木和檫木,其生物量分别为65.028和22.850t·hm-2,重要值分别为59.59和10.16。乔木层生物量垂直分布中,地上部分生物量主要集中于11.6m以下,干皮生物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枝叶生物量随树高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9.6-11.6m处达到最大值。乔木层根生物量主要集中于0-30cm土层,随土层加深而减小。群落平均净生产力为10.142t·hm-2·a-1,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8.918、0.447、0.155、0.622t·hm-2.a-1。建群种杉木和檫木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2.551、3.534t·hm-2·a-1。
(2)天然次生白栎+檫木+杉木群落林分总生物量为176.669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生物量分别为144.886、17.060、0.340和14.383t·hm-2。乔木层生物量径级分布中,主要集中于10-18cm径级,6-14cm径级间随径级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10cm径级达到最大值,16-18cm径级间随径级增大而增大。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径级分布中,干随径级增大明显增大,叶随径级增大明显减小,枝随径级增大而略有增大,皮、根随径级增大而略有减小。建群种白栎、檫木和杉木生物量分别为51.228、33.460和21.590t·hm-2,重要值分别为32.492、15.428和22.801。乔木层生物量垂直分布中,地上部分生物量主要集中于7.6m以下,且7.6m以下分布较均匀,7.6m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干、皮生物量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枝、叶生物量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5.6-7.6m。乔木层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较均匀。群落平均净生产力为26.165t·hm-2·a-1,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平均净生产力为22.512、0.711、2.343、0.599t·hm-2·a-1。建群种白栎、檫木和杉木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10.084、6.164、0.555t·hm-2·a-1。
(3)天然次生枫香+檫木群落总生物量为294.296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死地被物层生物量分别为260.803、21.347、0.183、11.963t·hm-2。乔木层生物量的径级分布中,生物量主要集中于26-42cm径级,随径级的增加呈现双峰分布特点,26-32cm径级为第一个高峰,38-42cm径级为第二高峰,其中26-32cm径级间达到最大值。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径级分布中,干随径级增大明显增大,叶随径级增大明显减小,枝随径级增大略有增大;皮、根随径级增大略有减小。建群种枫香和檫木生物量分别为132.374和59.183t·hm-2,重要值分别为42.370、30.217。乔木层生物量垂直分布中,地上部分生物量主要集中于9.6m以下,干皮生物量随高度增加逐渐减小,枝叶生物量随高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7.6-9.6m达到最大值。乔木层根生物量主要集中于0-30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减小。群落平均净生产力为22.276t·hm-2·a-1,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平均净生产力为21.565、0.381、0.116、0.214 t·hm-2·a-1,建群种枫香、檫木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5.421、2.289t·hm-2·a-1。
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森林养分循环、生态系统碳平衡、次生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及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