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华裔美国人·典型的美国人——论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身份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了美国华裔文学不同发展时期的三个代表作家,从作家个人认定的身份入手,并结合其主要作品来进行分析,力图全面勾勒美国华裔文学文化身份的发展特点及流变过程。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过程,一直都伴随着文化身份的不断改变和重新定位。由于传统的惯性影响和种族歧视的存在,中国文化始终是美华文学身份定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文化环境又使作家对中国文化的策略和态度各不相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身份。几乎每一个身份都包含了争议,每一代作家都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但美华文学在客观上促进了中美文化的沟通和理解,并且在不抛弃传统的前提下,逐步融入和改变主流文化,日益成为美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华文学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对不同文化的融合,在文化冲突越来越成为核心问题的世界上,它在协调文化矛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尝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误读,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是对“错误阅读”或“不正确阅读”的界定。论文试在厘定“误读”这一术语意义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生成机制,进而揭示出其独特的
对于中国叙事文学来说,金朝末年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作者的虚构意识明显加强了,读者的地位提高了,作品中的人性内涵增加了,使叙事文学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董西厢》就是
  马尔库塞(Hebert·Marercause,1898-1979)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激进批判精神和深重历史责任感的人本主义学者。在西方美学史上马尔库塞
说《购物狂》是一部好电影,是因为它成功带火了两个群体,一伙是“购物狂”,一伙是“选择恐惧症”。前者将大众熟知的购物狂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来博观众一笑,后者则纯属科普福利,为广大有此症状的朋友们汇总了一个专业名词——选择焦虑症。      如果你没看过《购物狂》,对自己是否有“选择焦虑症”还无法下定论,没关系,那就做做以下的测试吧,看看以下症状有没有发生在你的生活里,3个以上的肯定答案,便可以荣誉考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