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不仅仅能够直接体验到此时此刻,也能够感知过去、预测未来、想象其他的地方、理解别人的想法、预测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记忆、计划、预测、想象、希望和权衡可能性构成了我们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指导着人的选择和行动。心理距离由时间距离、社会距离、空间距离和可能性四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都有两种水平,即低解释水平和高解释水平。道德判断本身具有在道义论思维与功利性思维之间进行决策的特点,道义论思维的基础在于抽象的道德法则,而功利性思维的基础在于具体的功利结果,道德法则是高于一般情况总结出的一般规律,而具体的功利结果则是与实际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可以推断,当人们形成抽象化的高解释水平时倾向于从道德法则的角度出发做出道德判断,而当人们形成具体情境化的低解释水平时倾向于从具体情境的角度出发做出道德判断。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的解释水平,本研究就是基于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共同作用于道德判断,探究两个维度作用下被试会形成的解释水平,以及进一步对道德判断造成的影响。研究一采用2(时间距离:近、远)x 2(社会距离:近、远)的被试内设计,以修改后的Liberman的实验材料作为本研究的实验材料,探究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相互作用下被试的道德判断。结果发现,当近的时间距离近的空间距离下,被试形成低解释水平,因而对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相对宽容,与远的时间距离近的社会距离、近的时间距离远的社会距离、远的时间距离远的社会距离三种条件下形成的高的解释水平之间道德判断的差异显著,而高解释水平的三个条件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研究二采用2(时间距离:近、远)x 2(社会距离:近、远)的被试内设计,以杨青松(2013)编制的道德判断问卷为实验材料,探究在积极的道德情境和消极的道德情境中,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相互作用下的道德判断。研究二是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展开的扩展性研究,针对研究一的结论,有研究者认为实验材料是脱离被试的生活,而且外国的实验材料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再有,在积极的道德判断情境中会不会出现和消极的道德情境中相类似的情况。因此,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大学校园的事件为实验材料,在积极和消极的两种情景中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情境下,被试在高解释水平下会做出更加积极的道德评价,在消极情境下会做出更加负面的道德评价,高解释水平的三种条件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且无论是积极情境还是消极情境,积极的程度和消极的程度之间没有差异。研究三采用2(时间距离:近、远)x 2(社会距离:近、远)的被试内设计,以舒首立(2011)等人编制的问卷为实验材料,探究在道德两难情境中,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共同作用下的道德判断。研究表明,当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共同作用于一个道德事件时,并没有出现高解释水平和低解释水平之间的差异,而是在社会距离为近的情况下,被试更倾向于做出利己的判断,而当社会距离为远,时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做出的选择之间没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