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震后重建中的科技传播及其作用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nda_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世关注的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至今还令人触目惊心,预计三年完成的恢复重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科技传播在震后重建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探究震灾之后灾区科技传播及其作用对于恢复重建有积极意义。我国又是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如距汶川5.12地震还不到两年,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年初又发生西南干旱,北方沙尘暴等也频繁发生。值得褒扬的是我国政府4月21日全民哀悼日当天就启动了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无论是震后重建还是应对旱灾都需要科技传播发挥作用。即是说研究震后重建中的科技传播及其作用对于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对于践行科学发展观等都有借鉴意义。四川震后重建中的科技传播是在四川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科技传播者主要是公共知识分子对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技思想和科技精神为信息的传播。科技传播的功能主要有文化传递功能、环境监测功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协调功能和娱乐功能以及负面功能。四川震后恢复重建中,科技传播形式多样,呈现地域性与中国化、多样性的统一、交互性增强、全民关注、公开透明等特点。并发挥了提高重建速度与质量功能、环境监测功能,有效地协调了灾后重建中诸种重要关系,同时也提供了娱乐和休闲。总结与反思震后重建中的科技传播,不难得出其在震后重建中应遵循的原则,也是灾后重建中科技传播的发展取向。大致有媒体移置与媒介融合原则;科技信息携带思想原则;推进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原则;系统化原则;生态化原则,包括传播生态环保的生活科技知识、传播者与环境相统一的科学思想、倡导生态工业的科技传播、生态农业的科技传播、科技传媒本身的生态性传播;通俗化原则,包括科技传播语言的通俗性、科技知识解释的明晰性、科技传播与大众生活习惯习俗的贴近性、科技传播的文艺方式。为了达到提高科技传播的效率,有效发挥其应有效益的目的,我们从震后科技传播的探讨中得到的其实现途径主要有:提高传播者科技修养,包括培养复合式的科技传播者人才、重视针对科技传播者的科技培训、传播者获知科技新成果和科技信息的优先权;提高受众的科技修养,包括科技的全民普及、科技化的物质生活、提高科技文化教育层次、推进文化下乡和增强科技共同体与媒体、受众间的沟通互动;优化传播环境;处理好科技传播与城乡统筹的关系;发展科技传播产业与旅游文化相结合;辩证地利用负面科技信息传播。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引入了震后重建中的科技传播的概念,论述了科技传播的内涵、科技传播的功能,作为后面部分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做现状阐述,阐述了震后科技传播的功能现状和科技传播现状呈现的特点。第四部分论述了震后重建中的科技传播的原则,重点论述了生态化和通俗化原则。第五部分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启迪——如何更好发展灾后重建中的科技传播。最后,以结论概括总结全文。
其他文献
美育是古代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受到当代美学界和教育学界研究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的分析方法,对古代美育的
学位
本文综合论述了本体论这一学科体系的哲学起源,对本体及本体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归纳,并论及本体论有关的各个流派学说。随后,本文对本体论对于现实世界的哲学价值、理论
本论文以《资本主义的终结--政治经济学的女性主义批判》为文本基础,以反思国内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相关研究状况为思想前提,以该书对资本主义在经济一元论、阶
学位
目前,科技异化和教育异化,科学界和教育界己研究了很长时间,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关于科学教育也正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就科学教育异化问题,国内外科学教育界,对“科学教育异化”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而技术创新又是中小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和生存权力的关键之所在。在目前政府大力倡导“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国策下,探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明了中小企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时面临的诸多问题,分析了“互联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数据制造、创意互联、多元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