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的科技经济协调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学术界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上,或者研究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或者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真正从经济科技协调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从这一现实出发,论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分析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注意选取经济生活中的恰当的事例与数据,以论证观点的合理性,开辟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深化。具体来讲,论文主体框架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邓小平科技经济协调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的研究。在这一部分,作者分析了邓小平科技经济协调思想的外部条件、内在因素、理论基础与主观条件等内容。第二章是对邓小平科技经济协调思想形成的历史分期的研究。指出邓小平的科技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经历了初步探索、酝酿、形成与发展、完善与体系化四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邓小平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三章对邓小平科技经济协调思想的主要内容做了分析。强调指出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是邓小平科技经济协调思想的基本目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经济协调思想的战略理念、科教兴国是邓小平科技经济协调思想的实现途径等观点。第四章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指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经济发展的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观念制约问题等是我们在确定可见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关于以市场换技术”路线的技术经济后果、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局限性、外资外贸依赖型发展模式的弊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成本与收益权衡上的短视化、内生能力与技术创新问题的分析是比较有特点的地方。第五章针对中国如何实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设计。包括要正确处理比较优势与赶超战略的关系、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和外经外贸政策、创造有助于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文化氛围、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以在经济伦理转换过程中实现科技战略转变、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等具体建议。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虽然学术界对邓小平的科技经济一体化思想有所研究,但并不深入,而且政策意义不明显。自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命题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严重,而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关注不是很多。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说明,我们只有加强对邓小平理论中科技经济协调论问题的研究,并把其应用于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论文研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破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惯用所谓方式,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对于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确保国家安全,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增强中国经济、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顺利推动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于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开辟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增强战略设计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等都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2001年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严重,对外经济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国内关于如何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中央政府在“十五”初期就提出要实现我国科技战略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但在比较优势的思想影响下,关于发展自主科技的负面议论很多,从而使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动力源始终没有被人们真正发现。2004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通过科技自主创新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转换的命题提出后,国内有关科技自主创新的研究明显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深入探讨邓小平的科技经济协调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