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年来人口、资源红利逐渐淡去,使得粗放式生产模式下传统实体企业的成本不断升高,之后又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其广泛且持续性的影响造成我国市场需求不断萎缩。与此同时,我国金融、房地产行业反而发展态势迅猛,市场资金大量地涌入这两个高收益行业,我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此大环境下,整个实体行业的实业投资回报率变得越来越差。基于这一热点问题,本文从微观角度切入,对企业金融化与主营业绩的关系进行细致分析。企业金融化对主营业绩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或者蓄水池效应。本文以2008-2019年沪市和深市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企业为研究样本,并基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构建企业金融化指标,应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回归。在基础分析中,企业金融化的挤出效应大于蓄水池效应,大量金融产品投资会严重损害企业的主营业绩。为了深入了解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本文采用调节效应分析得出,企业金融化的挤出效应随着货币政策宽松度上升而加剧,而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则会削弱金融化对主营业绩的挤出效应。之后为找出企业金融化与主营业绩的传导机制,应用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实物资本投资是企业金融化对主营业绩影响的部分中介变量,并且在传导机制中占比较大。本文还进行了相应的扩展研究,从产业差异角度,作为实体企业重要代表的第二产业企业展现出来的挤出效应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企业;从股市波动性角度,企业在股市振荡期展现出更强烈的挤出效应,而在股市稳定期挤出效应则被削弱;从产权性质角度,国有企业相较于非国有企业的挤出效应更为明显。最后采用了控制内生性、替换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从微观视角得到实体经济金融化的证据,由此把解决企业金融化对主营业绩的负向影响做为着手点,不但在微观企业自身角度给出解决方案,而且还在宏观行业和政策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这对于政府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以及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