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236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DM)患者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的生物学性状,探讨DM患者BMSCs是否存在缺陷或变异,能否应用于自体移植,抑或DM本身就是一种干细胞疾病,与DM的发病相关,从而为DM患者BMSCs自体移植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1.分别采集5例DM患者与正常人骨髓各5ml-8ml,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对细胞进行分离、培养、传代,流式细胞仪鉴定P3代BMSCs的表面标志。2.两组人群BMSCs增殖能力的比较:MTT法测定P3、P6代BMSCs生长曲线,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计算增殖指数;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测定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的表达。3.两组人群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比较:将P3代细胞分别在内皮细胞诱导培养液(H-DMEM培养液+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100pg/ml链霉素+10ng/ml VEGF +5ng/ml bFGF)中培养,并将L-DMEM完全培养液中培养的正常人BMSCs做为阴性对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及形态,14d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Ⅷ因子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inase-insert domain conteining receptor, KDR)表达的情况,从而鉴定BMSCs原性内皮细胞。结果1.两组人群均可成功分离、培养得到BMSCs,在P3代时细胞形态学上未见明显差异,细胞贴壁后形态均一,长梭形或多角形,呈平行、旋涡状、辐射状排列。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5阴性,CD44阳性,CD71弱阳性,鉴定为间充质干细胞。2.两组人群BMSCs增殖能力的比较:正常对照组P3代时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4.73±0.31)d,DM组为(4.76±0.32)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6代时正常对照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5.74±0.35)d,DM组为(6.14±0.34)d,DM组BMSCs群体倍增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对照组P3代BMSCs增殖指数为(17.87±2.05)%,DM组为(17.12±2.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6代正常对照组BMSCs增殖指数为(10.73±1.78)%,DM组为(5.96±2.16)%,DM组增殖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P6代BMSCs hTERT表达量为(10.63±1.49),DM组为(6.45±2.04),DM患者hTERT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细胞均在诱导培养14d后免疫组化检测Ⅷ因子的表达为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KDR、CD34表达为阳性,DM组与对照组细胞表达CD3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表达KDR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也可能是由于DM本身BMSCs异常所致。结论1.两组人群均可成功分离、培养得到BMSCs,且DM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2. DM患者BMSCs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陷;3.两组BMSCs体外均可诱导成类血管内皮细胞,但诱导成的类血管内皮细胞间存在一定差异;4. DM患者BMSCs不适合自体移植,解决途径可以考虑异体BMSCs移植。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具有高致残性,其早期、精确诊断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MRI是周围神经病交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神经干细胞为神经系统损伤的功
目的 解徐州市市售禽肉中弯曲菌的污染状况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随机采集农贸市场及超市新鲜或冷冻禽肉72份,采用滤膜法分离培养弯曲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分离出的菌
金银花作为药食同源产品,不仅在大量中医方剂中使用,而且饮料食品产业、保健品产业及日用化工产业也广泛使用.受产地、品种、采集时间、加工方法、包装方式、储存时间等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