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实践活动的生态化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由非生态性向生态性的转化与发展,这里的转化与发展是内在统一辩证一体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其内在实质就是以实践的思维和逻辑来科学解决人与自然间矛盾以及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间矛盾,并主要涉及到实践中“人--自然--社会”在公平正义和谐可持续基础上的物质能量信息间的共享共建共同发展,其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可持续性实践生成与发展。这样的实践活动所凸显出的人类文明就是生态文明,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只是理论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更是现实的社会问题、实践践行问题,是一个事关民生和国家可持续性存在与发展的大问题;不只是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更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只是具有生态意蕴,更是具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是经济社会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向人性的回归,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在更高层次上趋向公平正义和谐可持续性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见,旨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必然选择,它开启了人类文明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因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并具体化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关系到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和国家复兴。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哲学思维、充分的问题意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民族浓厚的真挚情感,对这些事关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适时有力地积极回应。一方面,从理论上、尤其是从哲学上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系统地探析、研究,力求达到理论上进一步充实、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继承性、发展性,最大限度地满足现实问题实践解决的理论需要,并最大限度地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生命力与活力;另一方面,又必须理论结合实际,从实际出发,实现理论的科学“着陆”,即用正确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现实实践问题的科学解决,实现实践结果的理性化、科学化、人性化;最后,还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所凝聚的民众智慧再次上升为更高的哲学思维。然而,在马克思看来,面对现实问题的科学解决,最为重要的并不是从理论上如何设计一个未来社会,而是如何在实践中实现未来社会,即如何进行实践活动、进行什么样的实践活动等问题。人的解放、自然的解放,即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和个体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必然的历史进程;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处于实现实践问题中的人们只要耐心等待,就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地进入这个理想中的“自由王国”。人的自由就在于对各种自然必然性、历史必然性、社会必然性等的认识,以及对这些必然性的驾驭、运用和为之而进行的现实斗争。就是说,问题的解决、事物的发展尽管是需要理论上的探析、论证与指导,但是更需要具体合理科学的实践予以展开,只有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互交融而发展,才会有现实问题的解决、现实事物的发展。换言之就是,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更高级文明形态,它只是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属于理论层面,这是我们必须对此予以积极肯定和坚持与发展的;但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所以,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现实任务,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人类实践活动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使之变成人们日常的实际行为,让生态性实践活动常态化,实现理论被群众掌握的转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宏大叙事上。这里的人类实践活动生态性转化与发展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的具体化,其目的就是要根源性解决现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可持续以及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可持续。所以,本着对人类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本文从哲学的高度、文明的视角、历史的维度对人类实践活动生态性转化与发展进行了尝试性探析与研究,力求对生态性实践活动的全民化发展即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推进、全面展开以及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解决即实践解决提供理论上的可资借鉴。本文整体构思可大体归结为:一个理解、两个创新、三个关系、两个主线、三个规律。一个理解:本文不是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学科视角来具体分析、解读生态环境问题的所谓“根源性”产生与“源头性”治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推进”,也不是用这些学科知识来解读人类实践活动本身等,尽管本文也会涉及到这些相关学科的智慧。这里主要是从哲学的高度、文明的视角来历史地探析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性产生和源头性治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推进的实质,指出实践活动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就是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根源性回答;接着对实践活动生态化本身的内在实质、性质特征、逻辑结构、及其实现路径和意义等进行哲学的分析,论证实践活动生态性转化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科学性。两个创新: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探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分析相当多,但是,从实践活动生态性转化与发展的视角对其二者的理论探究并不多;同样,有关实践活动本身的理论论述也是颇为丰盛,但是,对生态性的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活动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进行学理研究的并不多。所以,本文对人类实践活动生态化的哲学探析可能性创新之处,主要可归纳为两点:研究视角的创新,是从实践活动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来探究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性解决和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推进的科学实现;研究内容的创新,是对实践活动生态化本身及其社会历史地位、作用与功能等进行哲学分析。当然,也必然会有有待继续深化研究之处。三个关系:由于本文是通过对实践活动生态化的哲学探析来论证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性产生和源头性治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推进的实质,所以,这里必然会涉及到实践活动的生态化与实践活动的生态缺失间的关系;涉及到实践活动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本真解决间的关系;涉及到实践活动生态性转化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推进的科学实现间的关系。两个主线:由于实践活动本身,在最根本意义上讲,就是人对自然的直接或间接的双向转化的对象性活动,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科技的、甚至军事的、国防的等,最终都是要实现人对自然的认识、开发、利用、占有与享用,所以,实践活动的生态性转化与发展也必然是由人来执行并为了人;因而,实践活动生态性转化与发展的顺利展开也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性解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推进,必须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整合一切社会关系、凝聚民众智慧,使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把生态化的实践活动全民化、常态化。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贯穿生态意识、生态责任的培养与落实,以此来确保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态安全、生态利益,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在实践中贯穿自然的私有化、工具化、资本化向自然的共有化、共享化、共建化转化与发展,以此来确保生态自然环境资源能源上的同代人之间和代际人之间的公平正义和谐可持续。三个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大的理论亮点就是把哲学研究从“天上”拉到“人间”,以实践的思维强调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在生态自然环境安全可持续基础上的唯物辩证性、客观规律性、实践生成与发展性等。所以,依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规律,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必须要自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本文对人类实践活动生态性转化与发展的哲学探析就是要根源性解决现时代的实践问题,而由此论述的生态性实践活动所推动的生态性社会发展同样坚持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集中体现为三个主要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以人为本的辩证发展规律;辩证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本文整体构思的小结:本文正是以实践的思维并基于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性历史解决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科学推进的现实任务、以及美丽中国梦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世纪中叶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等这些事关国家、民族、民生的大事,对实践活动生态性转化与发展本身的内在结构、实质、特性等,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用与功能等进行哲学的探析;并从文明的视角、历史的维度强调实践活动生态性转化与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生产、生活、思维等发展模式的生态性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本真回归、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真正公平正义和谐可持续、和个体人的真正全面自由可持续性生存与发展等;最后指出实践活动生态性转化与发展是一动态演化的历史过程,既是社会发展的生态性规约、规制,更是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价值追求,既规导现在又指向未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