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与油页岩共采条件下热解氧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edma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能源消耗程度持续增长,现有的开采煤炭资源无法满足社会进一步需求。同时,煤炭及原油存储量不断下降,为此人们做出了很大努力在搜寻潜在的煤炭及原油替代能源。油页岩(OS)是大量分布在全球各地类似于煤的丰富化石燃料,同时和一般能源存在一定区别,可以作为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油页岩内部的油母质,其主要元素为C、H、O元素,可直接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煤与油页岩共采工作面采空区存在自然发火危险,在采空区内缓慢氧化升温释放易燃气体,自然发火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针对梁家煤矿1 105工作面煤与油页岩共采采空区自然发火防治,由于采空区是煤与油页岩混合存在的,导致采空区“三带”划分不明确及后期放灭火措施不具有针对性;同时检测采空区自燃的标志性气体会发生变化,影响工作面对自燃的有效判断。煤、油页岩两种物质会在采空区不断升温的过程中发生相互耦合作用,从而本论文采用程序升温和热重分析两种实验,从混合比例、供风速率等角度对煤与油页岩工作面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首先,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单一物质比如:煤的热解、氧化机理掌握的相对全面,但对煤与油页岩两种物质共热的灾害性机理研究较少,热分解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过程,被认为是存在数百种复杂组分及其平行和/或连续反应。因此,本论文使用等速转换方法通过国际热分析评估表观活化能的可靠性和客观性。Starink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方法用于评估煤与油页岩在转化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其次,在梁家矿1 105工作面进行煤与油页岩采样,采用程序升温和热重分析实验方式对不同比例样品进行热解分析。程序升温实验是对煤与油页岩不同配比、通风速率条件下,样品以0.2℃/min升温速率下从30-200℃,进而得到气体及温度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采空区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煤与油页岩共采工作面早期预报自然发火的3个预警级别,也可将其分别与采空区内最高温度达到40-80℃、80-140℃和140℃以上的状况相对应。构成以CO、C2H4为主要标志气体,以C2H4/C2H6 比值为辅助标志气体的早期预报标志气体指标体系。热重分析实验对煤与油页岩在不同比例条件下,分析样品从30-800℃的TG、DTG的数据变化规律,显示了煤与油页岩在不同比例和温度情况下的残留质量和质量变化比率的数值。煤与油页岩的共热是一个复杂的多级反应过程,在共燃过程中发生正相互作用,共燃特性和比反应性得到提高,因为煤中有机物的快速燃烧,颗粒温度提高并达到与油页岩共同热解。两组实验的结果使煤与油页岩共采采空区防灭火更有针对性和理论性。
其他文献
随着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海底管道失效风险也随之增加。海底输油管道一旦泄漏不仅会影响油气生产,带来经济损失,更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甚至引发生态灾难。采用泵抽负压的方法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通过大量的采访实录,真实再现了一位志存高远的青年,如何在贫瘠落后的黄土高原砥砺奋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自己的人生第一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在煤矿中得到了普遍应用,煤炭产量增加的同时导致生产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急剧增加。与此同时,综采工作面作业设备多,
肽自组装水凝胶具有高含水量以及类细胞外基质的空间网状结构,因此在细胞培养、药物释放、生物支架材料和生物医学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但其机械性能的不足限制了应用的发展,
深部煤层成煤过程中受地质环境影响煤质发生变化,生产过程中暴露煤体受高原岩温度及周围蓄热条件影响,煤氧复合能力增强,煤自燃危险性增强。针对深部高温热环境下煤的自燃特性研究,本文在选取济宁矿区不同埋深煤样进行工业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气相色谱实验,研究了济宁矿区不同埋深煤官能团变化规律及低温氧化过程中指标气体和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从宏观和微观上进一步研究煤自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新能源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交通工具,大规模智能电网。其供能系统主要采用锂离子电池,但是其容量已满足不了当前越来越高的需求,开发新型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势在必行。二次硫电池相比于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高的比容量,更低的价格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有前景的二次储能系统之一。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二次硫电池存在
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视觉目标跟踪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智能监控、人机交互、军事打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由于跟踪环境的复杂性,如遮挡、尺度变化、光照变化、快速移动等因素都会影响算法的性能。本文以解决目标跟踪过程中的遮挡问题为研究重点,着重研究和分析了基于核相关滤波类的跟踪算法,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本文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跟踪过程中由于目标被部分遮挡导致的算法性能下降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全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高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南极冰川融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故而低碳经济、低碳发展和控制碳排放则成为全球一致的目标,成为人类拯救地球和自己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发展方向,低碳技术能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有力的帮助。人们通过不断开发和创新低碳技术以对抗现实的生态问题,已形成了当前比较成熟的几种低碳技术创新。加强生态保护,转化发展思路,走生态
众所周知,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大肠杆菌O157:H7等食源性病原菌,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建立灵敏、特异、便携的大肠杆菌O157:H7等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建立的多种食源性病原菌新型快速检测方法,很好的解决了传统细菌培养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扩增法等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方法耗时长、需复杂仪器及对检测人员专业性要求高等弊端。本研究基于有机-无机纳米花、手持式气压
玉米为集粮、油、饲和加工为一体的多种用途作物。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的产量主要措施之一。然而,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田间倒伏问题日益突出。倒伏不仅会大幅度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增加机械收获难度,增加玉米种植成本。因此,选用株型合理的耐密性、抗倒伏玉米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是当前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目前大田种植的玉米均为杂交种(F_1),其性状不仅与生长环境和农艺措施有关,还与其亲本自交系遗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