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0.8%,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发病率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患有此病。尤其到终末期肾脏病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对CKD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且治疗效果方法有限,对全世界来说都承担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前期动物实验已证实通腑泄浊方灌肠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大鼠肾功能进展,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生成,降低蛋白结合型毒素,改善微炎症状态,调节的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等作用。研究目的: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延缓肾功能进展,减轻全身微炎症反应,调节肠道屏障功能等相关作用机制,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突出中医特色,为中医药有效治疗CKD提供研究依据。研究方法:总共纳入符合条件的CKD3-4期患者88名,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44名和治疗组44名,但最终完成试验的对照组38名,治疗组40名。两组患者均予一般西医常规治疗,维持电解质等平衡。治疗组加以中药保留灌肠(低位)治疗,操作按照标准规则执行,每次保留30min,一周3次,疗程4周;对照组予尿毒清颗粒口服,每天3次,疗程4周。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炎症指标(CRP),肾功能(Scr、BUN、CysC、UA),肠道黏膜屏障功能(DAO、内毒素、D-乳酸)变化情况,根据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对比,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及相关专业知识分析试验结果,并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临床疗效比较:结果示治疗组40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38例,总有效率84.21%。经卡方检验,治疗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肾功能指标比较:结果示治疗组治疗后Scr、BUN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ysC、UA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经Wilcoxon检验,治疗组Scr、BUN、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Scr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UN、UA、CysC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4)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示治疗后两组e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eGFR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C反应蛋白(CRP)比较:结果示治疗组治疗后CRP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结果示治疗后治疗组D-乳酸、内毒素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A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0>0.05),但治疗组治疗后DAO比对照组治疗后下降更加明显。结论:运用通腑泄浊方进行中药保留灌肠与口服尿毒清颗粒治疗CKD3-4期患者,前者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尿毒症毒素水平、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延缓肾功能进展效果更加明显。同时发现通腑泄浊方灌肠可以减轻微炎症反应、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为进一步推广使用提供临床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