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1年到1949年,短短的28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是,对于风雨飘摇的中国来说,是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开辟国家独立、民族复兴道路的重要时期。二十世纪中国青年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革命运动史上也是少有的。青年学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股新兴势力,既被视为新社会的“骄子”,又被看做旧社会的“叛徒”。学生作为一种身份而非一种职业,有不少固有的弱点,进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运动也显现出相应的不足,他们对社会、对政治的改造显得既无力又无奈。于是五四之后,影响学运发展的除了新思潮的涌入和政治运动的兴起之外,政治党派及其意识形态的运作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学生工作。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学生运动的发展、壮大和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国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那么,从大革命时期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从五卅运动到苏区的学生运动,从“一二九”运动到国统区、陕甘宁边区的学生运动,从青年统一战线到“反饥饿,反内战”,从“一二一”运动到“五二○”运动,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与其他政治势力的争夺中抢占学生资源,并运用学生为自己的政治需要、路线和斗争目标服务的?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在各时期的政策、路线是什么,学运政策又是怎样的?这些政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怎样推进了该次学生运动的进程?最后对于学生运动的结果又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在历史环境中如何评价这种影响?其他政治势力,尤其是国民党,又以什么策略为指导,采取了什么措施?而纵观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学生运动政策有着怎样的脉络,这对于她取得一系列胜利并最终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就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本论文拟将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政策和1921年至1949年的学生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国民党等其他党派对学生及学生运动的态度和政策进行分析,以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学生运动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各学生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造成的消极与积极影响,理出建国以前中国共产党对学生运动政策的变迁脉络,证明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学运政策才是正确的政策;同时融入学生运动中共产党的具体方针和政策,展现共产党运动学生为自身政策服务的斗争艺术,最终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学生运动的应对举措提出一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