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天然红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l929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ISSR技术,对辽宁地区天然红松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共筛选出13个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引物。所选用的DNA样本均来自辽宁省不同地区的5个天然红松种群,本研究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红松基因组DNA,此方法提取的DNA含量和纯度较高,可以满足大量PCR扩增的需要。然后对DNA进行纯化,建立了稳定的、可重复的红松ISSR-PCR反应体系。本文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为:总位点数116个,其中多态位点数90个;多态位点比率为77.59%;Shannon指数平均值为0.4461;Nei指数平均值为0.3005;由此可知红松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的基因多样性占总的基因多样性的19.81%,群体内基因多样性占总的基因多样性的80.19%。因此,红松天然林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来自群体内部。根据这五个红松种群的遗传距离,采用UPGMA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树状图。由此可以得出凤城沙子岗、宽甸林川、宽甸白石砬子聚在一组,本溪八里甸和抚顺新宾岗山聚在一组,其分类的结果与实际的地理位置正相关。
其他文献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三大棉区连续流行危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棉花生产造成极大危害。黄萎病的发生危害除与其致病类型、土壤中病原菌的密度和自发变异外,还与棉田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控制棉花黄萎病危害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抗病品种,棉花黄萎病一直是我国抗病遗传育种的研究重点。但到目前为止,在生产上还没有一个真正抗病的品种。其根本原因在于抗源缺乏和陆地棉抗性水平
  本文分析了电炉烟气余热回收的难度和研究现状,设计了中压过热蒸汽余热发电系统,分析了余热锅炉的关键技术问题:烟气参数、换热面的热力特性、水循环的安全可靠以及清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