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林龄沙地云杉林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illyd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是我国半干旱地区特有物种,对维持半干旱地区气候环境和生态条件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气候条件、病虫害和土壤养分等限制性因子的影响,沙地云杉种群正在逐渐退化乃至消亡。因而通过人工处理的方式,调节土壤养分含量对维持沙地云杉种群的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研究发现,林地内凋落物的分解可对土壤养分产生显著的影响,但目前尚无对沙地云杉凋落物分解及其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的研究,何种林龄沙地云杉凋落物分解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效果较好也尚不明确。因此,探究沙地云杉凋落物在不同林龄林分中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林龄沙地云杉林土壤进行凋落物处理,测定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和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变化,探究林龄对凋落物分解和土壤养分组成的影响。对不同林龄沙地云杉林中凋落物分解和养分组成动态及其影响机制,凋落物处理时间、林龄和土壤深度对沙地云杉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和凋落物特征和环境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凋落物处理时间、沙地云杉的林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均对凋落物的分解有显著的影响。在不同林龄沙地云杉林中,30年生林和40年生林凋落物分解速度均高于5年生林;且各林龄沙地云杉林中凋落物的分解速度均随着凋落物分解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加快。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对凋落物的分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凋落物处理时间、沙地云杉的林龄均对凋落物的元素组成有显著的影响。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对凋落物的元素组成无显著影响。分解时间增加,各林龄沙地云杉林中凋落物C和K元素含量显著下降但N元素含量显著上升。不同林龄间凋落物C、K元素含量表现为5年生林>30年生林>40年生林,而N元素则正相反。P元素随凋落物处理时间和林龄变化无明显变化规律,凋落物在40年生林进行8月的分解处理后,其凋落物含P量最高。在5年生林中,凋落物N、P流失过快,导致凋落物C/N和C/P显著上升,N/P显著下降,而在40年生林中产生的现象刚好相反。因而40年生林中凋落物分解速率显著高于5年生林。(2)不同凋落物处理时间、不同沙地云杉林龄和不同土层深度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除Na OH-Po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外,其余各土壤养分特征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这种下降主要出现在20~30 cm土层。随着凋落物处理的进行,整体上所有土壤养分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峰值主要出现在处理后的6~10月。在凋落物处理10月前凋落物向土壤中的养分释放量高于土壤中消耗和流失量,凋落物分解后期土壤养分消耗量要高于凋落物释放量。凋落物处理后的30年生林土壤养分含量通常显著高于其他两林龄下土壤。随着凋落物处理时间的增加,土壤C/N、C/P和N/P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峰值一般出现在6~8月,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30年生林土壤C/N和C/P显著高于5年生林,N/P显著低于5年生林。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C/N和C/P呈显著下降趋势,土壤N/P无显著变化趋势。30年生林土壤较高的C/N和C/P以及较低的N/P导致其对养分有更强的固持作用,5年生林化学计量特征与之相反,因而其对土壤养分的固定作用较低,土壤养分有效性高。(3)土壤pH、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均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的影响。土壤p H与土壤Na OH-Pi以外的各组分土壤养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土壤p H最高越不利于土壤养分含量的积累。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绝大部分土壤养分含量的重要因素,土壤温度和湿度越高,土壤TOC、TN、铵态N、硝态N、TP、总有机P、Na2CO3-Po、Na OH-Po、总无机P、H2O-Pi、Na2CO3-Pi、速效K含量越高。凋落物C和K含量以及凋落物C/N和C/P与土壤各养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凋落物N、P和分解速率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不同林龄沙地云杉林土壤养分差异主要是由于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导致凋落物向土壤中的养分释放过程产生了差异所导致的。(4)磷酸酶和蔗糖酶随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而植酸酶和脲酶无显著变化;对30年生林进行12月的凋落物处理后土壤磷酸酶活性最高,蔗糖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5年生林凋落物处理12月,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30年生林、5年生林和40年生林经12月凋落物处理后的沙地云杉林中,植酸酶活性峰值则在对30年生林进行10月的凋落物处理。环境因子对四种酶活性影响不同,其中土壤湿度与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植酸酶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度与磷酸酶和植酸酶显著正相关;土壤p H值仅与磷酸酶负相关。除植酸酶外,其余土壤酶均与土层厚度显著负相关。四种酶中,仅有磷酸酶与凋落物分解系数显著正相关;植酸酶和脲酶与凋落物C含量显著正相关;植酸酶可显著促进凋落物N元素的分解;磷酸酶则促进凋落物P元素的分解;植酸酶活性与凋落物K含量显著正相关,说明植酸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凋落物中K元素的分解。磷酸酶除与土壤各组分C、N、K和大部分P组分含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蔗糖酶活性与土壤TOC不相关,与土壤N、P和K元素含量显著正相关;植酸酶仅与土壤N组分和水提取态无机磷含量显著正相关;而脲酶活性与土壤TOC和速效K显著正相关。综上,凋落物处理时间、沙地云杉林龄和土壤条件均对凋落物的分解有显著的影响,凋落物处理时间和沙地云杉林龄对凋落物化学组成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的影响,在40年生林中对凋落物进行12月的处理后凋落物分解速率最高,化学计量特征较好。二者对土壤也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对30年生沙地云杉林进行8~10月的凋落物处理,该处理下土壤除三种N组分外其余养分含量最高;而对5年生林进行6~8月的凋落物处理后的土壤各组分N含量最高,但其余养分含量不如上一种处理。本研究对凋落物处理时间和沙地云杉林龄对凋落物和土壤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为半干旱地区沙地云杉林土壤养分的人工调节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咖啡酸甲基转移酶(Caffe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COMT)是一类S-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依赖的氧甲基转移酶,具有极高的催化活性和底物广泛性,可催化多种底物甲基化,因此在植物多条代谢途径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关该基因的功能研究大多集中在木质素合成及改变木质素单体比例方面,少数集中在调控褪黑素合成方面,且仅在少数草本植物中证实了C
学位
叶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之一,对植株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叶脉作为叶片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支撑叶片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团队前期构建了裂叶桦(Betula pendula’Dalecarlica’)叶脉发育的调控网络,鉴定出白桦BpPHD4(PLANT HOMEODO MAIN 4)基因在白桦(Betula platyphylla×B.pendula)叶片形态和叶脉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为
学位
磷酸钙(Ca-P)矿物大量存在于地球岩石圈(如磷酸盐矿石)和生物体内(如牙齿、骨骼、鹿角和部分病理性钙化),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无机化合物之一。不论是土壤环境还是生物体内环境,都存在多种溶解度较高的磷酸钙亚稳相,这些亚稳相最终都会逐渐相转变为热力学最稳定的羟基磷灰石(HAP,Ca10(PO4)6(OH)2)。尽管如此,在微观尺度下探究各种亚稳相到HAP的相转变过程仍然未知。另外,矿物-水界面上特定反
学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我国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大量细菌性疾病爆发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是一种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可引起黄颡鱼等水生动物严重的腹水病、肠道败血症以及裂头病。为了解黄颡鱼对细菌感染的动态免疫反应,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黄颡鱼感染鲇爱德华氏菌后8个不同时间点在脾脏和肝
学位
钾是植物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对水稻、油菜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至关重要。水稻-油菜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轮作制度之一,轮作体系的稳定对于维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保障油料供应具有重要意义。稻油轮作体系具有集约化程度高、化肥施用不平衡的特点,导致农田土壤钾素处于缺乏状态。集约化制度下,农作物秸秆数量巨大且含钾丰富,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缓解土壤钾素亏缺的有效途径。但秸秆还田提升土壤钾素肥力的潜
学位
大兴安岭是我国面积最大、纬度最高的森林分布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是大兴安岭北段地带性植被,也是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拔梯度和模拟增温)落叶松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活性、多样性、群落组成、功能和群落构建进程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估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对于深刻地理解高寒生态系统土壤微生
学位
施肥是森林经营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它通过改变森林生态系统地上与地下碳输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而影响碳循环。尽管近些年的研究认为,施氮可引起土壤碳激发效应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土壤碳平衡与碳累积,但其影响规律及机制还不明确。为了探究施氮是如何影响森林土壤碳激发效应,以及施氮是否会通过影响碳激发效而改变土壤碳平衡的大小与方向,本研究选择中国东北地区长期施氮肥的长白落叶松纯林(Larix olgensis)与
学位
垦殖沼泽的恢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需,退耕有助于改善退化湿地的土壤质量、湿地的生态功能。退化湿地的恢复可引起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改变土壤有机碳(SOC)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分布区之一,且湿地生态系统受人类影响较大。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了三江平原东北部6个退耕的垦殖沼泽(退耕1、4、8、13、17、27年)、1个未退耕的大豆田及1个天然沼泽样
学位
树木吸收根功能性状在生态系统的碳(C)分配和养分循环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吸收根功能性状与森林地下生态学过程之间的联系和机制逐渐成为根系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研究发现,吸收根功能性状与树种进化、生长型、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共生真菌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吸收根功能性状的变化与树木年龄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为解决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选择根系形态特征(细根型和粗根型)和菌根侵染类型(内生菌
学位
土壤作为陆土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较小的波动将会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明显改变。当前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全球温度升高会对森林土壤碳循环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激发效应作为土壤碳循环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明显影响土壤的碳输出。随全球温度升高土壤碳激发效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土壤碳循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尚未达成统一的结论。本研究以中国温带三种不同纬度森林土壤(来自暖温带的东灵山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