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招据淮安各地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现状和历史基础,以及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将全市划分为三个农业区,一是苏北灌溉总渠以北的淮北平原农业区;二是渠南低平原农业区;三是淮南低山丘陵农业区。经过长期的耕作利用,培育了大面积的肥沃土壤。据统计全市基础地力高的耕地占30%;基础地力中等的耕地占50%;基础地力较差的耕地占20%;但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复种指数的提高、施氮量的增加、稻麦连作施肥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上施N量增多,P2O5、K2O比例偏低,肥料利用率低;配方上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失调,肥料结构及化肥品种单一;操作上肥料运筹及施肥方法不合理。各农业区稻麦两熟养分投入的现状是:高产示范方每亩施肥量(折纯)66—70kg,比一般稻麦连作田高46—51%,N、P2O5、K2O比例为1∶0.27∶0.36。2002—2003年在三个农业区內的稻麦连作区对水稻布置不同施氮量试验,以当地优质常规主栽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为研究对象,研究三个农业区施氮量对水稻综合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任何氮肥,稻谷产量450kg/亩的基础地力高的渠南农业区,施氮13—16kg/亩;稻谷产量400kg/亩的基础地力中等的淮南农业区,施氮16—19kg/亩;稻谷产量350kg/亩的基础地力低的淮北农业区,施氮18—22kg/亩,可获得最佳综合生产力。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及氮用量对水稻植株氮的吸收、转运、籽粒全氮、蛋白氮含量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配比及氮低量配比处理水稻植株N向籽粒转运的能力比对照要强,籽粒全氮、蛋白氮含量以及蛋白质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综合经济效益最高。 淮安土壤地力中低等的薄层淤泥土和沙土,土壤缺磷、缺钾严重,而投肥结构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下,已成为水稻、小麦生产的主要障碍。通过试验,完善稻麦高产高效平衡施肥技术,改土培肥,增施有机肥,补施磷钾肥,不仅能提高稻麦单产,同时也淮安稻麦生产养分投入与产出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能增加土壤中速效磷、钾含量,平衡养方。同时通过试验,找出磷、钾肥的最佳经济施肥量,用于指导大田生产。 2 003一2004年在三大农业区的稻麦两熟区进行了两个优质小麦品种不同追肥量和追肥时期的比较试验,研究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施肥可明显促进开花期的光合速率,烟农19拔节期施中肥可保持生育期的光合速率处于较高的水平;淮麦20中肥量的两个处理光合速率处于较高的水平。烟农19拔节期施肥可明显提高单位穗数;施肥量和施肥时期对千粒重影响不大。淮麦20拔节期施肥可明显提高单位穗数和千粒重;中肥量有利于提高单位穗数,其中4个处理光合速率高且平稳,产量也高。 本文通过对三大农业区稻麦施肥现状的调查,结合生产实际和稻麦的月巴纤运筹等试验,重点从平衡配套施肥的角度提出三大农业区的最佳施肥量和施肥时期,使高产高效得到协调统一。关键词:稻麦;肥料投入;综合生产力;试验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