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钼镍尾矿金属的浸出作用及其机理探讨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58141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微生物对钼镍尾矿金属的浸出作用及其浸出机理,本文选取从遵义毛石镇钼镍矿区分离出来的氧化亚铁硫杆菌(At.f菌)浸出该矿区尾矿。选取钼镍尾矿中回收价值较高的金属离子(Ni2+、Cu2+、Zn2+)对At.f菌进行氧化活性实验,不同影响因素对At.f菌摇瓶浸出尾矿实验及微生物浸矿作用机理实验,探讨微生物浸矿关键影响因素及At.f菌浸矿机理,并自制反应体积为4L的微生物反应器进行浸矿试验。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金属离子影响At.f菌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温度:32±0.5℃、初始pH:1.8、转数:150±5 r/min),At.f菌对Ni2+、Zn2+耐受浓度均大于20g/L,而Cu2+浓度为10 g/L时,80h内At.f菌氧化活性大幅下降,Cu2+有明显抑菌作用;在Ni2+、Cu2+、Zn2+浓度均为2.5g/L的混合系统中,48 h内At.f菌的生长活性大大降低;当混合离子浓度各为5 g/L,80 h时Fe2+的氧化率仅为4.61%,表明混合离子共存时对At.f菌氧化活性抑制作用大于单一金属离子。⑵不同影响因素对At.f菌摇瓶浸出钼镍尾矿的影响实验表明:低矿浆浓度有利于At.f菌浸出钼镍尾矿,当钼镍尾矿质量浓度为10 g/L时,尾矿金属具有较高的浸出率;初始pH在1.4~2.6时,At.f菌对尾矿中各金属浸出率差别较小, Ni、Mo、Zn、Cu、Cr浸出率分别为50%、5%、60%、78%和18%左右;浸出体系中添加Fe2+会促进钼镍尾矿金属的浸出,不同Fe2+浓度对尾矿各金属的浸出影响有所差异,当Fe2+浓度在9~12g/L时有利于尾矿金属的浸出;在此基础上,浸矿初期添加Fe3+质量浓度为1 g/L时,可以强化At.f菌对钼镍尾矿的浸出作用。⑶分别采用At.f菌、Fe3+、黄铁矿及At.f菌+黄铁矿摇瓶浸出方式以探讨分析At.f菌浸矿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t.f菌浸出实验组中溶液pH呈陡增-剧降-缓慢降低规律,Eh在4 d内快速上升,4 d后稳定在570 mV左右,Eh高于其他实验组。通过SEM表征,At.f菌浸矿第2 d时,钼镍尾矿表面有较多的杆状物质,浸矿16 d后的浸矿残渣表面棱角分明,而Fe3+浸矿残渣表面呈块状;采用XRD分析发现,At.f菌和单独的Fe3+浸矿残渣表面主要物相分别为铵黄铁矾和黄钾铁矾。基于实验数据及生物浸矿相关理论,分析得出At.f菌浸出钼镍尾矿金属作用机理:At.f菌以间接作用方式浸出钼镍尾矿中的Mo和Cu,同时,As在At.f菌的直接氧化作用下从尾矿中溶解出来,而At.f菌对Cr的浸出并无明显作用;对Ni和Zn而言,前期主要以间接作用方式浸出,后期以At.f菌的直接氧化作用为主。在浸矿过程中,At.f菌不断氧化Fe2+以保证体系中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增强浸矿体系中氧化性质,同时不断氧化产生Fe3+,强化尾矿金属的浸出。⑷微生物反应器浸出钼镍尾矿试验表明:Cu和Zn在32℃时在12d时浸出率最高,而Ni、As、Cr及Cd浸出率与试验温度呈正相关;尾矿粒径越小,越有利于反应器中钼镍尾矿的生物浸出(Cr除外);各金属浸出率随反应器中钼镍尾矿浓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当尾矿浓度为10g/L和20g/L时,除Zn外的其他金属浸出率差别较小,当尾矿浓度为20g/L时,Ni、Cu、Zn浸出率分别是尾矿浓度为50g/L的2.97倍、2.92倍和3.49倍。
其他文献
近年来,利用能与Li+等碱金属离子发生拓扑化学反应的V2O5,MoO3等层状氧化物的层间结构特征,将聚合物嵌入层间来改善界面和层间性质,使材料呈现出许多优异的性能,对这类材料合成、
本文选取有机污染物乙酰甲胺磷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药方式对乙酰甲胺磷在番茄中的迁移、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在1~10ug/kg的添加浓度范围内,番茄果实中乙酰甲胺磷
采用单茂钛金属化合物CpTiCl、二茂钛金属化合物(n-BuCp)TiCl和桥联茂钛金属化合物SiMe(Ind)TiCl,引发剂4-甲氧苯基缩水甘汕基醚(I),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I),4,4’-亚甲基二(
本文选用Fe-3%Si合金作实验材料,研究了Fe-3%Si合金退火过程中的显微组织和织构,晶界特征分布,并就小形变量轧制对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 研究了不同成分的Fe
陶瓷电容器具有充放电速度快、介电常数大、应用温度范围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脉冲功率体系中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大多数应用在脉冲功率体系中的陶瓷电容器含有污染
CoSb3化合物由于具有很高的电导率和较高的Seebeck系数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其热导率很高,使得材料的ZT值和转换效率较低。目前,改善其性能的途径主要有结构低维化和掺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