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备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代霸主,也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爱民如子、体恤臣子、关怀下属的仁义之君。三国故事流传至今,经过史书、诗词、民间传说、小说和当代影视作品的传播,刘备的形象随着当代价值观的不同也不断得发生着变化,其性格特征也衍变得更加多元化。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前,刘备的形象各有不同。在历史典籍中,刘备以“枭雄”的形象著称。在文人笔记中,刘备的英雄形象一如既往,文人们还为他赋予了善于纳谏和善待民众的仁君特点。在唐宋诗歌中,由于时代背景不同,诗人描写刘备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唐朝的文人们渴望能遇到如玄德般求贤若渴的明君,所以唐诗中更多得是歌颂刘备与孔明间鱼水相偕的君臣关系。而宋代国力不强,终日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在后期又企图恢复自己的王朝,所以宋代咏三国的诗词中将刘备视为正统,并对其才能和战绩进行了非常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在民间,“拥刘反曹”的思想比较严重,所以在民间传说和戏曲中,也出现了不同面目的刘备形象。罗贯中以历史人物刘备为原型,同时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在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强化了刘备“明君”的形象,突出了他尊贤爱能的特点,有意淡化了其“枭雄”的一面。由于毛宗岗父子所处时代不同,毛评本《三国演义》中更加突出了“尊刘”的思想倾向,并对刘备形象进行了重塑,弱化了他的情绪起伏,在突出爱民、得民心的同时,也强调了其枭雄的本色。在当代影视作品中,刘备形象的传播也很广泛。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遵循罗贯中以正统为本的历史观念,基本上按小说的本来面目将三国故事呈现在银屏之上,新版《三国》在描写刘备真仁义、真赤诚、爱民如子的品德时,又将他的勃勃野心及谋略显露得淋漓尽致。而以《赤壁》为代表的电影中的刘备被塑造成一个胸怀大志却怀才不遇的悲剧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