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健康体检人群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6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健康体检人群的心理症状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并以压力过程理论为框架,探讨该人群心理症状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而为识别并减少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的心理症状,提升主观幸福感,提供实证研究支持。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在2020年4月至10月期间,对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健康体检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21份。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主观幸福感量表(SWB)、压力自评量表(SSQ-53)、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生命意义感量表(C-MLQ)、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以及大五人格问卷(BFI-44)。利用SPSS25.0和AMOS23.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分层线性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521名,其中男性253名,女性266名,缺失2名,年龄分布范围为14-75岁,平均年龄为36.38±9.06岁,已婚占76%,本科及硕士以上分别占51.8%和25.7%,户口所在地为城镇的占67.8%,工作单位为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分别占63.9%和24.8%。2.健康体检人群心理症状及主观幸福感现状本研究中健康体检人群SCL-90总分为119.33±30.02,各维度平均分由高到底分别是强迫(1.51±0.47)、人际关系敏感(1.39±0.43)、敌对(1.34±0.44)、抑郁(1.34±0.42)、焦虑(1.31±0.37)、躯体化(1.29±0.36)、精神病性(1.25±0.32)、偏执(1.22±0.35)、恐怖(1.17±0.27)。主观幸福感总得分为84.03±13.08,各维度平均分分别为精力(19.06±4.33)、松弛与紧张(18.69±4.03)、忧郁或愉快的心境(17.16±3.28)、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13.45±2.12)、对健康的担心(7.88±3.12)、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7.80±1.93)。3.健康体检人群心理症状与主观幸福感的单因素分析健康体检人群SCL-90总分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户口所在地(t=-2.491,P=0.013)、工作单位(F=4.398,P=0.013)上存在显著差异,户口所在地为城市,工作单位是事业单位的人群SCL-90总分最低。SCL-90总分与神经质(r=0.49,P<0.01)、自评压力(r=0.87,P<0.01)、消极应对(r=0.15,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外倾性(r=-0.29,P<0.05)、宜人性(r=-0.26,P<0.05)、责任心(r=-0.36,P<0.05)、开放性(r=-0.12,P<0.05)、生命意义感(r=-0.25,P<0.05)、积极应对(r=-0.28,P<0.05)、领悟社会支持(r=-0.44,P<0.05)呈显著负相关。主观幸福感总分在性别、文化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在年龄(F=7.186,P<0.01)、婚姻状况(t=-2.859,P<0.01)、户口所在地(t=2.088,P<0.05)、工作单位上差异显著。年龄≥50岁的主观幸福感总分最高,已婚状态、户口所在地为城镇、工作单位为企事业单位(F=3.669,P<0.05)的人群主观幸福感较高。主观幸福感总分与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r=0.35,P<0.01)、宜人性(r=0.33,P<0.01)、责任心(r=0.38,P<0.01)、开放性(r=0.14,P<0.01)、生命意义感(r=0.31,P<0.01)、积极应对(r=0.25,P<0.01)、领悟社会支持(r=0.49,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r=-0.62,P<0.01)、自评压力(r=-0.69,P<0.01)、消极应对(r=-0.23,P<0.01)呈显著负相关。4.健康体检人群心理症状与主观幸福感的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分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责任心(β=-0.064,P<0.05)、领悟社会支持(β=-0.066,P<0.05)与 SCL-90 总分呈负相关;神经质(β=0.074,P<0.05)、自评压力(β=0.752,P<0.05)与SCL-90总分呈正相关。神经质(β=-0.276,P<0.05)、自评压力(β=-0.430,P<0.05)、消极应对(β=-0.108,P<0.05)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β=0.163,P<0.05)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5.神经质、自评压力、消极应对、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路径分析结果显示,神经质可显著地增加自评压力(β=0.46,P<0.01),增加消极应对(β=0.24,P<0.01),降低领悟社会支持(β=-0.38,P<0.01)与主观幸福感(β=-0.32,P<0.01),同时自评压力、消极应对显著地降低主观幸福感(β=-0.46,β=-0.08,P<0.01),领悟社会支持显著地增加主观幸福感(β=0.16,P<0.01)。自评压力、消极应对、领悟社会支持中介了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神经质、自评压力、消极应对、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量(95%置信区间)分别为-0.324(-0.391,-0.257)、-0.463(-0.533,-0.398)、-0.080(-0.137,-0.018)、0.164(0.105,0.226);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效应量(95%置信区间)为-0.293(-0.338,-0.244)。结论:1.本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健康体检人群的心理症状总分较同期其他研究结果偏低,主观幸福感较常模偏高,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理症状的影响因素包括责任心、神经质、自评压力、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包括神经质、自评压力、消极应对、领悟社会支持。3.自评压力、消极应对、领悟社会支持在神经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其他文献
<正>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肯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在中小学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健康领域对5~6岁的幼儿提出了“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的合理期望,同时在教育建议里也提到“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但现实当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中,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
期刊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着周围的环境,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体验着各种各样的快乐、兴奋、激动。为促进幼儿意志品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实现体育活动内容的特色化、形式的多元化,我园本着"创新、愉悦、自由、自主"的游戏理念,积极创设适宜的园本课程。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出了以游戏为基本框架,辅以体能训练的布类体育游戏园本课程。从布类体育游戏园本课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求立足于人的整体性,融合多学科知识,对人、社会和自然进行整合,健全学生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以大自然为教具,借助种植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发展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悦心”的劳动教育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智慧。
近年来,考研人数逐年递增,考生面临的考研也压力也越来越大,而数学作为考研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值得每一位考生认真钻研学习。考研数学中,“二重积分”的内容是“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的共同考点,本文介绍了“二重积分”的常见计算技巧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为例,旨在帮助广大考生梳理“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
<正>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占到2学分的比重。其学习目标要求“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期刊
篮球游戏能很好地促进幼儿身体素质与协调性、人际合作等能力的发展。同时,应遵从幼儿的生理特点,从安全、保护的角度出发,设计有趣的游戏,增进幼儿的体育兴趣和运动能力。本文阐述了中班篮球游戏的设计及推进策略,思考了增进篮球运动实效的探索。
浙江萧山、绍兴、宁波地区陆续出土了多种植物遗存,随着新考古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新科技的应用,发掘及研究成果相继发布,对中药特别是茶叶文明利用起源的研究成为可能。因为族群繁衍对扩大食物的需求,先民在采集狩猎的同时驯化野生稻和猪等家畜,由此带来环境问题和疾病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的挑战,寻找中药,并发现茶叶和用茶叶,从而开启了人类利用茶叶文明的历史进程。
<正>1目前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的现状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除了需要教师的巧手,更需要优秀教育理念的支撑,才能制作出支撑幼儿发展的体育器械。而现阶段,很多幼儿园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自制体育器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1.1重制作,轻探索目前,很多教师在自制体育器械时,对自制体育器械的价值认识不够,只是忙于制作,忙于应付园领导的检查,制作的体育器械并非在教学中能真正用到。于是,制作的多,使用的少
期刊
<正>1. 引言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指出,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1],并分别从内涵、价值和表现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同时分别从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