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我院39例齿状突骨折前后路手术的疗效比较,探讨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至2012年的39例行手术治疗的齿状突骨折患者,根据纳入排出标准,39例患者全部符合要求,且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7个月。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前路组14例(行齿状突螺钉固定术),后路组25例(后路枕颈融合、寰枢椎融合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颈椎活动度改善情况、骨折愈合或融合率、神经功能JOA评分、ASIA脊髓损伤分级、颈部疼痛VAS评分。结果:1.手术时间比较:前路组115.71±25.63分钟,后路组204.80±78.59分钟;术中出血量比较:前路组27.86±13.11毫升,后路组240.00±122.47毫升,差别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2.颈椎活动度比较:旋转功能,前路组104.41±15.09°,后路组65.00±16.35°。屈伸功能,前路组95.53±11.30°,后路组83.02±13.02°。前路组大于后路组,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3.颈椎神经功能JOA评分前路组术前16.64±0.50,术后17.00±0.00,后路组术前15.60±1.19,术后16.52±0.82,两组术后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提高,但前后路组间JOA评分提高水平无统计学差异;4.颈部疼痛VAS评分前路组术前2.36±1.08,术后0.50±0.65,后路组术前2.24±1.05,术后1.24±1.13,术后评分较术前均有所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5.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前路组有3例发生术后咽部不适及咽痛,后路组有8例发生该症状,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6.骨折愈合率、融合率:前后路两组各病例均于术后3-4个月内达到骨性愈合,愈合(融合)率100%。39例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松动、脱落及断钉等并发症。7.ASIA脊髓损伤分级比较:前路组:术前E级9例,D级5例,术后E级13例,D级1级;后路组:术前E级16例,D级6例,C级3例,术后E级19例,D级6例。结论:1.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与后路枕颈融合、寰枢椎融合固定术均可以有效的治疗齿状突骨折;2.前路空心螺钉固定适用于新鲜或不超过3个月的陈旧性不稳定性骨折,寰椎横韧带完整的Anderson分型II型或浅III型齿状突骨折,但该手术的实施需要在骨折复位的基础上完成;单枚螺钉固定即可以获得良好的稳定性,无需双枚螺钉固定;3.后路融合固定术适用于前路空心钉无法实施的粉碎性齿状突骨折,骨折融合率满意,但是术后损失了颈椎大部分的运动功能。